maizero
157 天前
习惯性 cmd+回车发送了,抱歉,接#31:
1.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按照现在的需求和成本、可选技术路线进行方案定型,方案是会迭代的;
2. 这点需求,PC+U.2+HDD 过渡性存储+多副本备份,是王道。
理由:
1. 13 年玩 NAS ,第一台 DS412+,4 盘位,入的 WD 红盘,4TB*4 ,raid5 ( JD 入手);
2. 后来 18 年换 DS1817+,年底加了 DX517 做盘位扩充,升级到 8T 红盘。
发现的问题:
1. 所谓 WD 红盘,NAS 盘,属于智商税,以上这些 4T 、8T 的红盘,在白群晖+UPS+杭州很少断电的情况下,故障率很高;
2. 一劳永逸不现实,一开始 4 盘位,后来到 8 盘位,再到盘位扩展,其实需求是会增加的,可扩展性很重要。
到这时候,我还是 raid5 的忠实粉丝,但是有坑,虽然我没被 WD 红盘的故障+raid5 rebuild 害过,但是每次降级后的 rebuild 过程,我都胆战心惊,原因:
1. 盘几乎是同一批的,4 盘 raid5 、8 盘 raid5 ,在 rebuild 过程很有可能再挂一个;
2. 软 raid 的 rebuild 很漫长……因为是重新校验+读+写+软 raid 依赖 CPU 性能。
后来因为群晖性能一般,可扩展性的性价比不高,而且家里开始用万兆网络,威联通在做 2 个千兆链路聚合也效果不佳,局域网的同步速度非常差,原因:
1. HDD 本身读写就不快,8 盘 8T raid5 在 DS1817+之下,吃满千兆网络后,做链路聚合也没实现 X2 ;
2. 缺乏 SSD 做缓存,读写都是 8 个盘在咔咔转,很吵,虽然我那时候有书房。
我放弃了群晖入了威联通,原因:
1. QNAP 在功能上更专业,相对性价比更高,虽然软件 ui 很烂,和 dsm 不能比;
2. 我一步到位的买了当时最贵的 872XT ,价格 2w ,10 盘位( 8 个 3.5 sata ,2 个 m2 ),支持 pcie 、万兆、雷电 3 ,i5 的 u ;
3. QNAP 扩展很方便,USB-C 的 TL D800C ,或者 pcie+8088 线的 TL D800S ,随便就可以再加 16 个 3.5 sata 盘位。
这个时候我开始用 10T 及以上的企业盘,放弃 WD 红盘。
这时候我也知道希捷的酷狼是智商税。
于是希捷银河 10T 开始,到 16T 。
西数的 HC 系列,从 14T 、16T 、18T 、20T 、22T 。
东芝的 MG09 、MG10 系列,从 MG09 的 18T ,到 20T 。
但是同时为了解决噪音问题、内网万兆后的访问速度问题,我开始考虑 SSD ,一开始 872XT 的 M2 只是用来做读写缓存,后来我开始用 M.2 转 U.2 ,开始上 U.2 ,于是打开新世界大门。
U.2 是垃圾佬最爱,入坑后就回不了头,于是我入了 QNAP 的 9 盘位,其中 4 个 2.5 盘位分别支持 2 个 U.2 和 SATA 。
这时候软 raid5 的弊端开始浮现,我终于遇到 8 盘 raid5 出现 2 盘故障的 Case ,就发生在 872XT 上。
这是一个 16T*8 的 raid5 ,110 多 T 的数据,其中就包含了 OP 提到的:家庭监控小孩的视频数据。
这些数据的特点:
1. 持续,且量大;
2. 需要一个系统持续的写入,我用的是 QNAP 自带的软件+支持通用协议的摄像头。
这里我犯了个很大的错,就是数据没有做分类分级,并进行分卷管理,而是统一的用一个 8 盘 raid5 保存。
监控视频、个人照片、电影等全在这个阵列上。
我比较庆幸的是个人照片因为体积小,也就几个 T ,我做了额外的备份。
但是家庭视频因为量大,持续写入,我没做备份。
这一组 8 盘 raid5 出故障后,我请 QNAP 的工程师修复,无果,我只能无奈的把 8 个 18T dd 备份成镜像后,开始自学阵列的数据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