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信為什麼會失敗?

20 天前
HKViolet  HKViolet
當年的飛信可真是火極一時,當年有不少內地人會用這個即時通訊程式,沒想到飛信從一開始的飽受歡迎到後面的被邊緣化,再到後面慢慢推出了曆史舞台,如果當年開放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使用的話,或許飛信今天還能稍微存活一段時間,結果移動到後面發現 WeChat 已經開始搶佔市場,發現晚了之後才開放感覺還是真的太遲了,感覺這是移動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敗筆了。

唉,想當年我跟內地朋友聯繫也會用這個即時通訊程式,或者是用 MSN ,另外的話可能就是 QQ 了,後者現在繼續作為 Microsoft 的入門網站而活,QQ 的話到現在還是有不少內地的年青人還在使用,包括我自己跟內地年青人也是使用 QQ 跟他們保持聯繫,或者的話可能內地的年青人也會爬梯,用臉書或者 WTS 這些之類的程式差不多也是可以的,不過 MSN 通訊社交程式這塊差不多也已經沒了。
1968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问与答
15 条回复
haruhi
haruhi
20 天前
可能应该要看为什么微信会成功。

早期的微信,是可以直接 QQ 号登录,然后收发 QQ 信息的,而且,有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这几个功能,快速占领了年轻人市场。
mertas
mertas
20 天前
是啊,他们当时就为了拉另外两家的用户过来,现在仍然会有什么合约期内,不让转号
rocmax
rocmax
20 天前
飞信的用户的第一需求是免费发短信,而且这个主要功能也面临着和联通电信之间的收费壁垒。作为移动的下属公司没能力打通三网,也没意愿革掉短信的命。所以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就随着短信一起完蛋了。
ltyj2003
ltyj2003
20 天前
因为飞信在火🔥的时候不让电信和联通用户使用。
shao
shao
20 天前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业务,当年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是绝对的,但是飞信和自身的短信以及语音业务是竞品,所以我觉得其产品开发一直得不到重视,导致产品力不足,也没有对联通手机开放,最终这些缺点都成了微信成功的基石。
1145148964
1145148964
20 天前
对于有的企业而言,一个项目失败了。
不会抢既得利益者的饭碗。不会有人摘桃子。不会为了摘桃子来查账。花掉的钱死无对账。
所以失败比成功更好。
nightnotlate
nightnotlate
20 天前
因为他是通信公司的产物 从诞生开始 就没想过颠覆自己家的业务
allpass2023
allpass2023
20 天前
用飞信的人也只是为了发免费短信而以,发完就下线了,功能上完全比不过 QQ 。

同一时间 QQ 已经稳坐国内第一,再过后 MSN 败走(不止国内),简化的 QQ->WX 占领成人市场。
docx
docx
20 天前
因为运营商总是太想着赚钱了。
历史总是相似的,现在的 5G 消息作为 RCS 换皮,明明走流量,却一上场就开始收钱,还是独立于短信之外扣费,吃相不要太难看。
echo314
echo314
20 天前
@docx 应该说太想着躺着赚钱。而不想着增加用户粘性,扩大用户规模,进而去赚其他企业的钱。赚企业的钱需要做的业务太多了,赚用户的钱只需要增加一项业务。(除了专业性高门槛高的工具,那些只想着赚用户而不是去赚企业的钱的都要死翘翘)
Rache1
Rache1
20 天前
国企不怕失败,只怕钱花不出去
coolesting
coolesting
20 天前
对于它的基因,注定要失败,不管什么信,谁去做,必定失败。
HKViolet
20 天前
@ltyj2003 我知道,當時就不讓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用戶使用,然後飛信現在就死的很慘。

上面我也說了
zizon
20 天前
主要是当年还是城市精英阶层把握话语权,当时没有国外竞品,所以没有被这批人接受.

如果说壁垒和不通用户是飞信死的原因的话,微信也是一样的处境.

如果飞信是现在的新产品,看看拼多多.

同样的理由/事例可以看现在的联通电话智能助手/垃圾拦截,和其他你们熟知的所谓互联网背景出的竞品的欢迎程度比较.

总体就是话语权强的人看不上,看得上的人没那个渠道了解/理解/使用相关产品.
HKViolet
20 天前
@zizon 小紅書/抖音不僅僅是在香港和台灣受歡迎,歐美國家也都非常受歡迎。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108148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