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
http://aetherwu.com/strong-ai/人脑描述外部环境——同时包括自己所在的主观感官和思维——依赖于故事,而故事依赖于元素,元素可以分解为颜色、形状、线条、阴影、声音的模式,而这些模式最终来自于感官。我们人类的大脑就是这样组装出一个整体体验的。而有了整体体验,有了讲故事的人,还需要有听故事的。有听故事的还不够,因为对着影院的椅子们放几百部电影是无法再造一个主观意识的——就算是可以再造吧,那我们也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认这件事,而这样的事情是等同于不存在的。从常识来看,听故事的似乎需要是可以再造这个体验的东西。
举例而言,当我们听爸爸妈妈和别人讲故事,当我们阅读书籍,当我们观看现场秀、电视和电影的时候,我们通过获得的信息片段来重组这个故事——意味着我们利用日常生活的记忆和经验发回大脑各部分然后重造这些体验,直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电视和电影有着典型的特征,它们都是碎片的,一个镜头往往数秒不等忽悠而过,而完全依赖于观众的大脑补完,还原出大体相似但各自不同的整体体验。书籍也是相似的道理,只不过是通过更抽象的文字作为工具。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客体可以听懂“我”说的故事,并且通过它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那我们就说这个客体具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主观意识不是从零到一忽然渐进出现的,而是如同孩童的成长,随着经验、记忆、读写能力、逻辑能力的积累慢慢浮现出来的,而人的主观意识强度在一天之类的任何一秒钟也其实都处于变动的状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使用对人自己的评价来判断强人工智能的强度(而不是是否存在)。比如说,我们人类就经常说,这个人不是人。或者说,这个人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但实际上,正如缸中大脑的思考实验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人)其实是无法判断出和“我”说话的那个人到底是一具模拟机器还是真有一个主观世界寄寓其中——我们人类也只不过通过类比的方式,假设另外一个和“我”类似的人体中有着和“我”类似的主观体验。
所以回到刚才那个可以复述故事的客体——当这个客体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复述刚才听过或者看到过的故事,并且使得“你”——这个主观世界可以重建客体所描述的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我们无法区分这个客体“是否不具备”主观意识。这个测试其实也适用于人类,如果一个拥有肉体的人类无法达成这个测试,我们会倾向于说这个人类个体的主观意识还不够强大——就像是小孩子一样。
这个定义一眼望上去也许只是图灵测试的一个缩小版。但并不完全是。想得稍微远一点——这个宇宙——这个宏伟而无微不至的叙事,形成了在“我”心中的整体体验,它本身其实是不是就是一个伟大的说书人?没错,这些都没有超出前人们所思考过的范畴,但这并不妨碍这始终是很有趣的。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40450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