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轶男认识的非常巧合。他比我低一届,清华的高材生,在斯坦福读 CS 专业。
那时我跟朋友正在筹备一个创业项目,打算找几个出色的 Coder 一起去上 Steve Blank 的「精益创业」的课。通过朋友的引荐,我在一次黑客马拉松上见到了轶男。在听完了我们的 idea 之后,他很快决定加入我们,并提出了他的一些设想。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坦诚,聪明,肯学习。
之后在「精益创业」的课上,他一直表现地非常活跃,帮助我们又快又好地搭建了产品原型,给 Steve Blank 留下深刻印象。结果没过多久,他告诉我他想去申请下学期 Peter Thiel CS 183 课程的助教,我很鼓励他,「应该去试试的,你很棒的」。最终,他从 200 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 Peter Thiel 的「8 大门徒」,而且是唯一的中国人。一切都是那么的实至名归。
CS 183 这门课的内容,最后被法学院的同学Blake Masters 通过他的个人博客分享了出来,并成为了「Zero to One」这本书最初的手稿。虽然 Blake 把绝大多数内容都记录下来,并写进了「Zero to One」,但最近从跟轶男的闲暇聊天中才发现,依然有一些 Peter Thiel 平时的只言片语没有被记录下来,而这些内容却极具价值:
1. 存在创业的最佳时机吗?
有,那就是金融危机到来前的大约 18 个月。虽然这个时间不是可以预先估算出来的,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一家公司恰好在金融危机之前大约 18 个月成立,是有可能成为巨头公司的。
比如当年的 Google(1998 年 9 月创立,2000 年 3 月纳斯达克崩盘)。这是因为「在危机到来之前一个公司大概需要 18 个月来完成商业模式的摸索,人才和资金储备。等到金融危机过后,市场可能就只有你一个玩家,而失血过多的投资人需要很快找回损失而疯狂投资你,从而逐步进入垄断局面」。
2. 是不是创业一定要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不一定,有时甚至相反,用你的弱点去创业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 Mark 当年属于腼腆型理工男,不善于社交,结果他创立的 Facebook 取得了巨大成功,重新定义了大家的社交习惯。
这里的原因是「如果你不擅长某些事情,有可能是这个事情已经僵化和墨守成规,从而存在巨大被颠覆和重塑的可能。而不擅长的你往往就是那个最合适站出来的革命者」。
3. 是否需要对创业的点子做到绝对保密呢?
创业的点子如果完全保密,就不会有人被感召加入你,和你一起干,你的早期客户也会因为不知道你而不能成为你的忠实粉丝,没有媒体报道,也有可能拿不到投资。但如果完全公开,则有可能引入很多竞争者,让这个市场充满了同质化。
所以结论是,「最好的模式是平衡好创业机密的曝光率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让你可以招到志同道合的人,获得高质量的早期客户,同时避免过早引入竞争。这个平衡做的越好,你公司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如果告诉大家,其实当年 CS 183 这门课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精彩和引人入胜,不知道对于今天国内大量 PT 粉丝来说会不会太难接受,但这也是实情。前段日子还在跟轶男抱怨,「当年大家都记了笔记,怎么就没有想到上传到网上呢?翻译一个中文版也好啊,说不准还可以帮 Ping++ 做一把营销呢」。「哎,没看到课堂上大家睡成什么样子了,哪能想到今天这么火啊?再说了,Peter 是斯坦福法律系毕业的,所以一定是同样学法律的 Blake 才可以合作出书的嘛」。
Ping++ CEO 金亦冶
Ping++ 官方网站: https://pingxx.com/
Ping++ 官方微信:pingplusplus
Ping++ 新浪微博:pingplusplus
Ping++ 招聘邮箱: hr@pingxx.com
让所有 App 接入支付,就像大厦接入电力一样简单。
Ping++ 主要为移动 App 提供支付 SDK,创办于上海。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