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积累信息处理模型—极客班主题分享收获

2015-07-19 11:26:25 +08:00
 cralison

世界在变,永远都有解不完的新问题,学习是永恒的工作。
我是1983年的人,2013年10月底才开始从事iOS开发,之前并没有从事过任何全职开发工作。在2012年9月买了第一台iMac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要从事全职的开发工作。
然而,时代在变,信息在变,人在变,一切都在变。所有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为了提前准备好适应世界的新变化,学习应该成为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既然学习是必须的,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怎么学习?

我们身边充满了错误低效的学习方式。问题出在两个方面:教的人错了,学的人错了。
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只有少数足够聪明的人才能自行突围。
如此浪费人类的脑力资源,这是对人类最大的犯罪。
一些问题的解决时机,稍纵即逝,如果在窗口上,人类没有足够的智力积累,将会失去人类自救的唯一机会。

不同的教育机构,利益点不同,教育目标不同,导致了他们推崇的教学方式不同。
个人不应该盲目相信任何教育机构的教学方式。
而是要选择目标跟自己一致的机构进行学习。
所以,学习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搞清楚:你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不要被任何机构或个人忽悠:什么目标有价值,什么目标没价值。
这个世界最有害的想法就是:无用。
除了“无用”以外,所有事情都是有用的,所有事情都是可以利用的。
因为所有事情对大脑来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信息。
而我们的大脑,本质就只是一台“信息处理机”。
所有事情都会转变为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
所有信息都会在处理过程,改造我们的大脑。
这就是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大脑处理信息,信息处理大脑。

我们先假设,所有信息都在改变我们的大脑。那么,在信息选择上,我们就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只处理自己喜欢的信息。

极客班的做法是:线上课堂互动练习,线上课外学习资料,全栈混班,同城组队,上线产品,重奖学员。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不要去追问:这是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偏向大于对错。
这是金融交易场上的铁律。

除了依靠自己喜欢的教育机构以外,所有人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
因为,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可能针对个人开展课程。
而没有任何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喜好偏向。
你的绝大多数喜欢的信息,只能百分百依赖你自己,自行处理。

自学,只有非常少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在所有自学方法里,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
如果有,这些共同点,一定是足够开放的。
不要去相信任何封闭的自学方法,它肯定只适合提出来的那个人。

以我接续过的希望学习iOS开发的人来看,在自学上存在两大问题:
1、花时太少;2、读书太少。

我每天在QQ聊天上花掉非常多的时间。但即使这样,我花在编程上的时间,还是比很多朋友都多。看的编程书,也比很多朋友都多。
如果在一件事上,花的时间太少,大脑就容易发生信息入侵。不喜欢的信息,抢占了喜欢的信息的地盘。慢慢地,脑子里全是不喜欢信息的模型,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所以,我建议,不要在任何自己不喜欢的公司或教育机构上“磨练品性”。不要忍。忍着忍着,磨着磨着,你就不知道自己曾经喜欢过什么,你就不知道怎么做爱做的事了。

读书太少,曾经是我最大的问题。Tiny兄曾经用孔子的名言提点过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你是典型的什么事情都自己想,又没想得比书上的作者牛逼,多读点书。
于是,我把知乎的签名改为:iOS开发,读书狂魔。
现在,工作超忙,没办法,工资越高责任越大。但,我每天至少会在地铁上看2小时的书。

在花时的问题上,罗文彬大大说他当年通宵实验,然后冒雪回家。一头扎进实验室,然后抬头一看,10年过去了。
如果一件事,你可以长时间专注,却不感到厌烦,这件事才是你自己做的事。
时间多长了呢?天天通宵会搞坏身体。
罗大大有个“16小时”的标准,我猜,大概是常人“8小时工作”标准的double。
我自己2014年在广州时,有一个“17小时”理论。
17,这数字怎么来的呢?
常规全面平衡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8小时工作,4小时学习,2小时健身,4小时生活,6小时睡眠。
84246,当然,如果觉得睡眠时间不够,可以从学习、健身里挪些时间来睡觉,应该没有多少人要睡12小时吧。
每次一跟别人聊时间安排,就总有人跟我讲“不够睡”,也真是烦,不够就自己挪哈。
17,就是把4小时的学习、2小时的健身、3小时的睡眠,全挪到工作上。这是我认为工作时间的极限。当然,很多创业者,会花比17小时更多的时间到工作上。但,身体会垮的:)
罗大大说,16小时以上的人是跨世纪的人才。因为我自己从来没有做到过17小时,所以我应该也没有这么人才:)

罗大大的经历,引起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人生,是要不出问题,还是要等出问题后想解决办法呢?
我很自豪自己快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这次,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方向可能错了。
最近,我一位朋友跟我深入聊过这个问题。
他觉得,相比收放自如这种理想状态,我是只放不收的人。他劝我,我在“放着打”的套路已经很熟悉,可以尝试一下“收着打”怎么打。
收着打,就是尽量不出问题,而不是等问题出来后再解决。
当然,如果光是“收”,很容易。问题是还得“打”。

在以前,我很自豪我在“选择”上的品味,我通过选择正确的站队,来使自己远离失败。
但是,随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困难,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越来越难。
就像算法上,永远都存在取舍。时间?空间?哪个对?哪个错?
董飞大大觉得,不要做太多的对错判断。而是简单地遍历,然后再适配。
编程,不光要知道怎么实现,也要知道还有哪些其它的实现方式,不同实现方式在什么事情上进行了哪些取舍。
如果手上有几套实现方式,就可以根据当前任务目标需求进行更好的适配。

我自己要思考问题上,也有这种习惯。
我总喜欢先假设这边对那边错,强推这边的正确;再反过来,假设这边错那边对,强推那边的正确。
这样,我就可以对两边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助于我根据想要的目标进行更适合我的取舍。

放弃选择,多向遍历,目标适配。
这是一种积累式的问题解决方式。

随着遍历,你会慢慢积累对事情进行处理的模型。积累的模型种类越多,你就能处理越多不同种类的问题。

在遍历的过程,你总会被一些问题卡住,如果这时候你放弃,你的积累就会在这里停止,你的成长也就跟着停止。

Tiny大大觉得,有一些原则,可以一步一步解决掉这些卡在你前面的问题。虽然没有捷径,但是通过这些原则,最终还是可以不断积累你的实力,等势能积累到位,卡住你的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
首行,每次只做事情的一点点。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太多太大的难度。使用好外部资源,找到必须自己去完成的部分,再每天一点,日积月累地敲掉它。
不要总想什么事都从头做,总想尽量多做。而是想办法每次尽量做最少的事。每次最少,每次最少,积累再积累,最后实现全部蚕食。
最近跟朋友讨论读书时,也有相似的想法。我建议朋友先把手上的书过一遍。第一遍,不求懂,快速过一遍,有个大概印象。
因为这样以后,就在大脑里建立了索引,当你使用搜索引擎时,才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范畴,拿什么关键词去搜索。
这个时候,大脑已经有足够多的初步模型,虽然都不完善,但却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吸收、处理相关信息。

快速建立模型的另一个方法是快速试错。在试错里,虽然最后还是错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但是,你的亲自尝试、亲身经历,将会在大脑里建立里最扎实的模型,一定可以帮助你解决现在问题或以后的的问题。

参加这次主题分享,收获巨大。上面只是我个人已有信息处理模型能接收到的信息。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型,也一定会接收到一些别人接收不到的信息。期待会有更多的参加者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收获。
让我们运用各自的模型,来重现、完善、扩展这次主题分享上的信息:)

最后,
祝大家一切顺利:)

99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0 条回复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206698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