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2015-08-30 21:17:50 +08:00
国内想上个正常片子大多数都会刷票房了——这还和电影本身品质无关。
这当然不是好事,但楼主标题里的说法是以偏概全的,不算很准确。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拍了个电影,不管好不好,接下来的事我也就跑跑宣传口,具体在票房数字和营销上对应的公司怎么操作,那我都管不了了——哪怕我自己参股或者有协议在里面我也做不了那么大主,但如果骂起来刷票和抢排片这件事,照样会往我头上推过来,虽然我根本不知道……
刷票房这事,其实是小事,我并不觉得刷票房有多么的十恶不赦,这就跟余佳文各种说自己公司运转良好各种有钱,牛皮吹破天也不关我事,反正到底有多少钱他自己清楚……《捉妖记》哪怕把自己通过各种本事最后把票房说成两百亿也不是什么事,两千亿也没关系啊,真真正正能赚到的钱是多少他们自己有数。吹牛逼不是大罪。
真正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不是刷数字,而是挤排片,通过和院方的协商,保证自己的场次,一是刷出票房数字来,二是把同期别的电影的场次给减少,结果观众进了影院发现能看的电影少的可怜,这才是真正切切的损害了观众的利益,这种行为才是真不能忍的。
而且因为这已经成为了行业里绕不过去的规则,不要觉得这么恶心的事只有烂片干的出来,有的时候不少良心片子也得跟着进去干,不干完全自己没排片,没人看得到啊。就算前期口碑再好,国外拿了多少奖,观众翘首以盼,电影院不给你安排场次或者扔的很糟糕的时间段,你还是没辙,这时候气节和情怀都没有用,只有放下身段找熟悉规则知道怎么操作的公司来出手,才能保证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这里面复杂的是投资方,发行方,各种操盘手,背后的股权很可能是交叉在一起,所以要保证对投资人来说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没点专业的人来弄还真不行。
这种事可恨不可恨,我觉得很可恨。但反过来看,这种行为又有着很自发的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子,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现在处在一个过度无序竞争的状况下。是人都知道这些年弄电影赚钱,什么人都有,而一个行业什么人都往里挤的时候,一切东西都管束不住的,你看看这两年互联网创业的人都是些什么傻逼,就算这样照样什么人都来创业,一个道理。非得等这段时间过去,再等两年,对应的市场的约束和监管规则跟上,才可能真的走上良性的发行道路,那时候,这种刷票房或者抢排片的事才能减少。
当然了,就算到那时候,吹牛逼这件事,还是拦不住的。
最后回到正题,在国产电影保护月那个时候,我觉得《捉妖记》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夏日炎炎,一家三口人,或者小情侣,或者一个人有些无聊,跑去电影院找点东西看看,结果都什么屎一样的东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下,《捉妖记》的上映其实算是观众们的一根救命稻草,好歹有个能看的东西,只要不指望从里面看出些人生哲理,哲学思考,只是想轻松下,那么《捉妖记》绝对对得起它的票价,也不会让你失望。
当然,如果刨去上面的预设场景代入,实事求是讲,这部电影也就是个合格水准,和大多数好莱坞出品一样,刚好在那个合格线上。不要以为好莱坞都是大片,能引进的没几部,然后引起轰动效应的一年也就那么几十部,但每年仍然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电影,都还行,没大意思,看完第二天就忘。《捉妖记》也差不多就这个类别了,我倒是觉得《捉妖记》这个水平的电影再翻上几倍,把国产电影的下限往上提一提,也是件好事。这就跟是人都会喷汪峰,但中国还是汪峰太少了一个道理。
发现说的好像有点多了,就这样吧……几十块钱的消费而已,作为看客我从来不会过度的投射情绪到这样的东西上面去。
当然,我知道,总有人会这么想,我可是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我可是见识过《复仇者联盟》的特效的人,我可是熟悉所有梦工厂动画人物造型的人,我来看个国产电影,怎么能不把它往死里喷呢,我可是看过好多电影有见识的人呢,我可牛逼啦。
好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