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练才能 get 快速掌握文档或者论文精华的技能

2016-04-30 02:34:59 +08:00
 cpygui

感觉自己阅读还没有掌握窍门,一篇 7 页论文要花 1 个半小时反复阅读两遍才能知道在讲什么,什么部分是我需要知道的。

或者说每天要有多少阅读量才能做到古人说的“一目十行”的境界?

小说的话,只要能大致猜出接下去的情节,一目十行很容易,但阅读文档或论文的技巧,恕我太愚,还没掌握。。。

279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16 条回复
mozutaba
2016-04-30 02:46:11 +08:00
多看
ericls
2016-04-30 05:04:55 +08:00
摘要和结论
casparchen
2016-04-30 05:27:49 +08:00
文档不清楚。
论文的话,如果你读了大量的这个领域的论文,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扫一遍就可以知道了。有价值再精读。
df4VW
2016-04-30 05:28:32 +08:00
abstract
Andiry
2016-04-30 05:33:33 +08:00
文档不好说

论文:看发表的期刊 /会议档次,往年的论文看引用数,低档论文直接扔掉
然后看下题目,不感兴趣的扔掉
扫一下摘要,没有亮点的扔掉
然后略读 introduction ,写的不好的扔掉
翻到 results 部分,不用读文字,扫一下图,性能没惊喜的扔掉
然后重读 introduction 和 design ,也就是前面 3-4 页。有兴趣的话再往下看即可。
ceclinux
2016-04-30 05:42:01 +08:00
一般都有讲论文的视频,你可以直接 youtube 搜,看一遍就知道大约是什么了。
owt5008137
2016-04-30 07:45:15 +08:00
首先要英语好,我看 paper 和文档的时候感觉最大的障碍就英语了。看中文翻译,即便翻译得不是特别好也是 2-3 倍的速度
murmur
2016-04-30 08:26:42 +08:00
我估计还是 7 楼说的那样 英语不过关
jackal
2016-04-30 09:56:46 +08:00
实际上,一目十行,根本没有意义;
或者换一句话说,十行的原因是因为文章写的很垃圾,废话连篇,十行只有一行的信息量。

一, 十,在古人的修辞法中,只是形容多的意思,好比正则表达式的“+”,所以请别真的以为是十行,也许只是 2-3 而已。
jackal
2016-04-30 10:03:25 +08:00
http://www.ics.uci.edu/~fielding/pubs/dissertation/top.htm
这个是 Roy Thomas Fielding 在他 2000 年的博士论文,首次提出了 Restful API/系统架构设计的概念。

今天是 2016 年, 请在世界上给我找一个人能够一目十行看这篇 16 年前的论文的人。

片面追求速度根本没有意义,看懂才是关键。

另外一个关键是根本应该找对材料进行阅读,而不是看那些垃圾论文。
realpg
2016-04-30 10:04:41 +08:00
天天抱着阅读器看小说,阅读速度提速。
现在百万字的东西也撸不了多久就能撸完,情节完全不漏。
回来读啥都快。
whisperzzzz
2016-04-30 11:25:38 +08:00
@jackal 不能一目十行真的是因为看不懂……
misaka19000
2016-04-30 11:45:36 +08:00
@jackal 对,光是片面的追求速度毫无意义
tomifisking
2016-04-30 11:51:06 +08:00
多读。亲测有效。对于掌握大意来说确实能一目十行,选择重点内容精读就可以。
tomifisking
2016-04-30 11:55:30 +08:00
尤其是在面临一个问题而需要从大量文献中获得解决方案时,不泛读根本找不出来哪个是自己需要的,根本谈不上看懂看不懂的问题。
TangMonk
2016-04-30 12:01:35 +08:00
论文的话知识量较大,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一些知识点,需要反复看才行,所谓温故而知新。

但是一般的小说一目十行还差不多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275447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