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写一篇文章里面会涉及到 chatbot ,想引用下 telegram 的 bot 平台。无奈目前很多评测文章对 bot 的功能都视而不见,而这却是我最为喜欢的功能。
因此我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如果大家觉得有哪些好玩或实用的 telegram 用法没有介绍到,欢迎补充。
由于篇幅限制,全文请移步原文阅读: https://livc.io/177
Telegram 是一款开源且跨平台的 IM 工具(类似 Whatsapp 、 Messenger 、微信),是我用过所有同类软件中用户体验最好的一个,同时我也是 Telegram 重度用户和开发者。当然,这么好用的工具在天朝是难以访问的。
Telegram 创始人 Pavel Durov 被称为“俄罗斯的扎克伯格”,因为他曾创建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VKontakte 。 Telegram 完全由私人拥有,没有其他股东和投资人,并号称永远不会出售。
2013 年, Facebook 、 Skype 、微软、苹果公司和雅虎被曝参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的“棱镜”项目,引起一片哗然; 2014 年,在 Facebook 宣布收购 Whatsapp 后的 5 天内, Telegram 增加了 800 万用户,很多发达国家的用户更关心他们的隐私安全;而在中国,有人认为**“任何中国产通讯工具都是绝对不安全的”**。与这些相比, Telegram 背后并没有巨头站队,公司注册于德国柏林,非常注重隐私。
国内大多数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不关心自己的授权被用去做什么,也不在意 APP 中的隐私政策声明。然而,注重隐私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像编程随想那样“小心翼翼”地上网。在我看来,今后可怕的不再是个人信息的泄露,而是用户行为已经被预测出来,当科技的发展导致人工智能的建议能够影响人的决策时,尤其是这些 AI 背后都由大公司掌控,就不知是该欣喜还是恐慌了。
Telegram 的基本功能譬如群组、 Channel 、 UI 等方面就不介绍了,使用过的人会很容易感受到,我将介绍一些真正打动我的地方。
加密通讯,是 Telegram 主打的功能之一。
Telegram 团队使用自己设计的加密协议 MTProto ,并以 30 万美金的高价奖赏漏洞的提交者。
你可以对其他用户发起一对一的加密聊天,这是端到端加密的,可以设置每条消息的有效时间(有点像 Snapchat )。同时可以设置一段时间内没有活动记录自动删除账户,也可以主动 deactivate。
如果不用 Telegram 的 Secret Chat 功能,默认的普通聊天是不被加密的。这也是一些评测机构认为 Telegram 还不够安全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由于 Telegram 安全性备受瞩目,吸引了大量恐怖分子的聚集, Telegram 团队也不得不对这些频道和群组加以监控和查封。
在 iOS 平台上, Telegram 的安装包是 39.8 MB ,而 QQ 、微信分别是 131 MB 和 110 MB 。
使用一段时间后,在我的手机中, Telegram 占据空间依然是 40 MB 左右,而 QQ 和微信达到了恐怖的 3 GB 。
在 Telegram 中,只要你知道对方的用户名,就可以向其发起会话,而不需要添加好友。
这在很多情景上提升了用户体验与沟通效率,达到真正的“即时通讯”。
Telegram 永远不会主动删除你的聊天记录,所有内容都会在全平台同步。
所以我会置顶一个和自己聊天的会话,当想从手机向电脑上传一些图片、文件、链接时,就会发给自己,在电脑上打开 Telegram 即可接收。最重要的是可以传输无损图片。
当用户在电脑上有未编辑好的消息,如果有急事需要离开电脑旁(譬如上厕所)怎么办?
Telegram 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即时通讯”。
你会看到,聊天框未发送的消息,在其他平台进入时完全同步过来了,甚至光标的位置都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如厕时继续编辑刚才电脑上的消息。
Telegram 的还有很多动人的细节,值得自己去探索。接下来我介绍一个“大杀器”,那就是 Telegram 的聊天机器人平台。
Telegram 在 2015 年 6 月发布了自己的机器人平台(Telegram Bot Platform),开发者可以使用官方 API 自定义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完成各种各样的功能。
由于篇幅限制,全文请移步原文阅读: https://livc.io/177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