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ycomb
2017-07-08 10:32:25 +08:00
楼主描述的是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特性(接近充满之前可以用较大功率,接近充满时充电功率需要降低),而不是某种供电意义上的快速充电。
快冲出现的目的是移动设备的电池不够用+之前的接口供电能力不足的结果。
早些时候 USB 只保证提供 500 毫安的电流,那时候的移动硬盘经常出现供电不足而无法运行的问题。
到了 USB3.0 时代,终于有了 900ma,以及一个叫 BC1.2 的标准(提供 1.5A )。
但这样还是不够,接下来通过雏形的私有协议(一般是在 D+D-做文章),把供电电流增加到 USB micro 口承受能力上限的 2.4A
接下来,厂商发现只有提高电压一途,于是有了 QC1 等第一代快冲协议。
再后来,发现大功率会对手机端的电压转换模块造成很大的散热压力,便有厂商让充电器直接向电池供电。这个时候 type-C 也开始流行了。
USB type-C 在不使用快冲协议的情况下,默认就有一个 5V3A 的供电格式格式,仅这个格式足以对目前多数手机进行足够快的充电(如果需要更大功率,PD 协议择铺好了直到 100W 的路),但因为利益,多数厂商坚持使用私有快冲协议。
PD 3.0 之后增加了一个叫 pps 的特性,收编了主流的快冲协议。Android 的 cdd 文档也即将强制要求通过 USB 供电时需要和 PD 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