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Touch ID,再见指纹识别

2017-09-14 10:55:35 +08:00
 zhuang

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对以 Touch ID 为代表的指纹识别技术的总结,其中见解多数来自我个人的经验体会,难免有错误和疏漏,欢迎指正。

指纹识别的历史

指纹识别指的是将特定指纹和其所有人相关联的过程。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意识到,指纹所具有的特质很可能可以被用来做身份识别。

现代意义上第一次得到广泛应用的指纹识别设备,是 2013 年配备 Touch ID 技术的 iPhone 5S。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最新的 iPhone X 上就取消了指纹识别功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指纹识别会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吗?

指纹识别的理论基础

指纹识别依赖的是指纹的两个特质,一是持久性,二是唯一性

持久性保证了识别结果的长期有效性,所以非常重要,而且很容易验证一个人的指纹是终生不变的。

但对于唯一性的确认,最早是在 1910 年,现代意义上的确认,大约是在 2005 年前后。在此之前,唯一性一直停留在假设或者经验的层面上,虽然没有人找得到反例,但缺少理论支持使得指纹识别难以成为证据,获得实际的应用。

指纹唯一性的确认

对指纹唯一性的确认是建立在现代统计学基础上的。如果用统计学的术语来表述,确认指纹唯一性等价于提问:给定一个指纹,在目标人数中找到一个足够相似的指纹的概率是多少,这个概率是否足够小。

这里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怎么确定指纹的相似性?

人们经过研究总结,将构成指纹的斗、箕和弧等归类为细节( Minutiae )。于是指纹的相似性就可以由各种细节的匹配程度来确定。再推广到一般化的情况:在 m 个细节的原始指纹和 n 个细节的目标指纹中,找到 w 个匹配的概率 P(m,n,w) 是多少?

19 世纪初,人们对于这个概率的估计在 10^-22 左右,远远超过了地球人口可能存在的指纹种类数量。20 世纪流行的“十二点位”法则的依据也是由此而来,至少要 100 亿人才能有两个指纹具有 12 个以上匹配细节点位。由此指纹的唯一性才得到公认。

现代化的指纹识别理论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 IT 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指纹识别理论向着应用的方向又进化了一大步。

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指纹细节的分布和频率是否足够随机

之前默认的假设是肯定的,所以才给出了足够小的匹配概率。一旦事实证明指纹细节的分布并非完全随机,可能极大地压缩指纹细节组合的可能性,使得唯一性的基础不复存在。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人们重新建模了指纹细节的可能组合,通过对模拟结果以及现实大规模采样的对比,发现模型和现实符合得非常好,于是进一步肯定了唯一性。

指纹识别的数学逻辑

由于指纹采集存在不稳定因素,除开角度方向的差别,仅仅是按压力度不同,都可能造成细节点位的距离差异,所以通常会对匹配程度进行打分,并设定一个阈值,超过阈值认为是匹配,反之则不匹配。

如果对某个特定指纹建模,再将该指纹与某个仿冒指纹分别与建模结果进行多次匹配打分,那么分数结果的分布会如下图所示:

(横坐标为匹配分数,纵坐标为出现的次数,client 为真实指纹,imposter 为仿冒指纹)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会重叠,假如分数阈值太低,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仿冒指纹被当作真实指纹( False Acceptance )的情况,而当分数阈值太高的时候,又会出现大量真实指纹不被认可( False Rejection )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中间 EER 即代表两者误差率相同的阈值,此时的误差率通常用来衡量识别系统的精度。

Touch ID 的实现细节

(此处数据来源多为第三方,仅作参考。)

指纹识别的未来

现阶段指纹识别无论是效率和安全性都是足够的,就我个人的观点,从长远看终将会被取代。

以 1/50000 FAR 为例,大约是 P(15,15,5) 的水平,即 15 点位中 5 个匹配,以目前的传感器尺寸来说,差不多是刚刚够用的水平。在全面屏大势所趋的今天,只有电源键和后背还能容纳如此尺寸的传感器,然而这两种配置的易用性都难以令人满意。

传言中的屏幕下指纹技术,依旧不能解决精度上限的问题。这是因为单个指纹的面积有限,以目前人类对于指纹的建模,精度顶多翻倍而已。然而这个领域的建模依旧停留在 2005 年,也就是说很大可能不再会有新的理论基础了。从苹果决定 iPhone X 采用 Face ID 那一刻起,屏下指纹技术商业上几乎也被判了死刑。

真正给予指纹识别沉重打击的是新的 Face ID 面部识别技术,将 FAR 降低到了指纹识别 1/20 的水平,在这样的技术差距面前,只有被谁取代的问题,没有会不会被取代的问题。至于 Face ID 前景的如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在逻辑交互方面,指纹识别还是有不少优势的。

441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随想
11 条回复
yanjunjie
2017-09-14 11:21:03 +08:00
2011 年的时候我公司就生产指纹设备并且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
zlfzy
2017-09-14 11:22:16 +08:00
这已经触及我的知识盲区了
ipconfiger
2017-09-14 11:22:38 +08:00
指纹识别在手指脱皮的时候能用么? 或者天生无指纹的人, 或者后天因为工作原因无指纹的?
LMkillme
2017-09-14 11:33:58 +08:00
不是说屏下指纹会回来么?
66beta
2017-09-14 11:42:22 +08:00
不是说 iPhoneX OLED 搞不了指纹,才没上的,跟 face ID 无关
paolongtao
2017-09-14 12:23:33 +08:00
face id、touch id 都只是解决机器识别人类个体的问题,并未解决“个体授权”的问题,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
切割下来的手指和头也可以用来授权,但明显不能说个体授权了相关操作
josephshen
2017-09-14 13:12:39 +08:00
看不到任何文献引用,感觉完全是自说自话
zhuang
2017-09-14 13:27:10 +08:00
@paolongtao
你说的这一点我在别处提到过,只是这里着重谈指纹识别所以仅仅用交互不足略过了。

“面部识别还是有先天缺陷的,用作认证毫无压力,但用作授权就有交互逻辑的问题。原因在于机器无法区分 attention/intention,指纹授权不存在这个问题,意图是人决定的,面部识别大概需要增加一个步骤,比如做出表情或者点头动作,或者手指点选确认,略微不够自然。”
fakeJas0n
2017-09-14 16:14:12 +08:00
说再见为时尚早

:)
doskoi
2017-09-14 16:17:31 +08:00
运用于不同场景的技术,不是单纯的完全代替,谈何再见?
leekafai
2017-09-30 22:40:39 +08:00
op 说得都对,但是你的前提是错的
安全验证方式不是替代,是补充,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39059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