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gfalcongbit
2019-03-08 16:48:49 +08:00
妇女这个词根本找不到对应的男性词,现在是个专门用来描述性成熟女性的词汇,过个和性别有关的节还要特意把 14 岁以下的排除在外也是够了,讲道理男性也不是生下来就能射精,如果有对应词汇也就罢了,所以民国时期城里人已经不喜欢用这个词了,流行用女性这个词。20 世纪 30 年代,“女性”这个称呼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了与小资情调抗衡,向警予提议,将“妇女”一词作为指代女性整体的名称,还将苏联理论书籍中的 women 全部翻译成“妇女”,比如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和列宁的《苏维埃政权与妇女的地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妇”字是这样注解的:“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房九切。”其甲骨文字形是:左上方是一把用黍穗扎制的笤帚,右边是一个跪跽着的女人。两形会意,表示手拿笤帚扫地的人就是“妇”。亦或直接用扫帚代表妇女,如同今人画一工具代表一种职业。(商朝的“帚”即等于“妇”)小篆的“妇”字,为了偏旁规整,把“女”字移到了“帚”的左边,后来便简写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字形“妇”。二、从字音上看,《说文解字》以“服也”训“妇”字,其训释方法为声训。《大戴礼记》亦用声训来释“妇”,曰:“妇人,伏于人者也。”《白虎通》一文中有言:“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这实际上揭示了“妇”与“服”、“伏”的同源关系。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中“妇”必须是服人和伏于人的,所以才赋予“妇”与“服”、“伏”相近的读音。(服、伏同音为并母“职”部,妇为并母“之”部,三字声纽及主要元音相同,在古文中常有“职、之”对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