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认: iCloud 数据,究竟是存储在美区,还是存储在国区(云上贵州)?

2020-05-10 00:06:33 +08:00
 c2r5

1 、本人先通过电脑网页端,申请注册了美区 Apple ID,然后再购买了港版的 iPhone,登陆 Apple ID,激活账号。

2 、本人确认,App Store 是美区的,界面是英文,付费 App 所标注的金额,都是美元($),且我也用 Visa 卡,购买礼品卡( Gift Cards ),成功给 Apple ID 充值几十美金,并购买了若干 App 。

3 、今天,忘了不知在哪个网页,看到一文,大意是说,即使是美区的 Apple ID,激活的时候,如果手机没有挂梯全程美国 IP 地址,以及 [设定] - [一般] - [语言与地区] - [地区] 内,如果设定的是中国大陆,那么,这个 Apple ID 下面的 iCloud 云数据,就会存储在中国大陆(国区,云上贵州)。

4 、某些文章说,手机系统语言,甚至手机号码,对 iCloud 云数据,究竟存储在哪里,都会有影响。

5 、回头想想,我的 iPhone 手机,登陆激活 Apple ID 时,前文第三条所述内容,全部中招。现在感觉,心里面挂了一个瓶子,晃得厉害。

6 、打开 PC 上的 iCloud 云,点 [储存空间] - [查看账户] - 输入密码 - [查看账户] ,跳出窗口,iCloud 储存空间的 [国家 /地区] 显示为 [美国] 。挂在心里的瓶子,落地。

7 、进入网页 iCloud 云( https://www.icloud.com/),点击页面底部 [系统状态] ,跳出新页面( https://www.apple.com.cn/cn/support/systemstatus/),看到网址内的两个 cn,以及页面底部偏上的一行小字:iCloud 是 Apple 的一项服务。中国内地的 iCloud 由云上贵州运营。

8 、自上文第七条开始,又感觉心里没底了,心里很不踏实:我的 iCloud 云数据,究竟是存放在美区?还是存放在国区?

恳请各位大佬,给我答疑解惑! 谢谢!

(我没什么秘密,但我不希望,我吃饭睡觉玩游戏工作等,都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就这样,所以,美区,是必须的)

3757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iCloud
101 条回复
blackbookbj
2020-05-10 00:13:59 +08:00
好像除了手机,就没有别的盯着你,我觉得不用在意存在哪?又不做违法行为
kiwier
2020-05-10 00:14:03 +08:00
点开 iPhone 上的 iCloud 就能看到
dingdangnao
2020-05-10 00:15:01 +08:00
7. 网页登录 iCloud logo 写了云上贵州就是国内 没有就不是
cigarzh
2020-05-10 00:37:29 +08:00
语言英文,时区 CST,格式 US
没有跳转到 cn
kojirou
2020-05-10 01:11:01 +08:00
就算是美国账号,苹果的服务器到处都有镜像啊,比如香港日本
czwstc
2020-05-10 01:36:44 +08:00
网址打完加个空格呗。
chodomatte
2020-05-10 01:44:47 +08:00
1.内容很清晰,很细致
2 关于您的「 7 」,在 www.icloud.com 里,如果您的系统文字是中文,您接下来点击页面底部的[系统状态],会自动进入: https://www.apple.com.cn/cn/support/systemstatus/,而不是进入 https://www.apple.com/support/systemstatus/来以此查看系统状态。
3.您可以通过登录: https://appleid.apple.com/account/manage,查阅「国家或地区」显示是 [美国] 还是 [中国] 以此确认。
IgniteWhite
2020-05-10 02:28:32 +08:00
美国就没有眼睛盯着么…自建 NAS 云比较好
tmado
2020-05-10 03:25:06 +08:00
其实可以把前置摄像头贴上
janus77
2020-05-10 03:45:15 +08:00
开个全局代理,进行备份等操作,查看日志你连接的地址是国内还是国外。
Zien
2020-05-10 05:25:26 +08:00
想知道如何拉黑云上贵州...
wyfyw
2020-05-10 05:37:57 +08:00
2013 年的文章,U.S. Authorities Can Access Non-Citizen iCloud Data Without A Warrant
https://www.cultofmac.com/213301/u-s-authorities-can-access-non-citizen-icloud-data-without-a-warrant/

The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 (FISA) allows the U.S. government open access to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tored by non-US citizens on US-based servers, like a host of cloud services available today. iCloud, Google Drive, Dropbox, and other popular services are all subject to this law, passed in 2008 by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recently re-authorized b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or another 5 years.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any data stored by non-American citizens on cloud servers here in the US is able to be looked at in entirety by various agencies in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including the NSA, FBI, and CIA.

Caspar Bowden, Chief Privacy Adviser to Microsoft Europe for nine years until 2011, told UK-based The Independent: “What this legislation means is that the US has been able to mine any foreign data in US Clouds since 2008, and nobody noticed.”


不知道现在是怎么样的。
感兴趣可以研究一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eign_Intelligence_Surveillance_Act
talentr9
2020-05-10 06:32:05 +08:00
其实就是一个密钥管理的区别。数据放哪都是加密保存的
ihwbunny
2020-05-10 06:33:28 +08:00
E 人看和让老王看到私人数据,哪个更安全?
RobertLyu
2020-05-10 06:53:36 +08:00
我希望各位在评论风凉话的时候,明白一点:

隐私是基本人权。

每一位公民没有义务在没有收到强制令前,通过泄漏自身隐私的方式向任何监管部门、组织或个人证明清白。

所有在反问“你又没做错事,怕什么?”的,都是脑子里有屎。
wowodavid
2020-05-10 07:23:01 +08:00
很简单,我人在国内,美国监控我也好不监控也好,管不着我;然而如果被云上贵州监控了…
Vbbl6
2020-05-10 07:23:42 +08:00
转区到的 us,圈 X 上看网络活动显示 iCloud 走的美国 ip
Tink
2020-05-10 08:06:34 +08:00
无所谓
xuanbg
2020-05-10 08:19:55 +08:00
楼主棱镜门了解一下
lewis89
2020-05-10 08:33:42 +08:00
@RobertLyu 在思想体 Z 化的国家里面 一堆奴隶是没有可能会拥有自我思考能力的。

说实话美国那套东西是人家的建国那波人的理念好,同时州 ZF (小 ZF )觉得联邦(大 ZF )可能是个大祸害,但是打仗 外交,缺了联邦(大 ZF )又不行 配合了 60-70 的民权运动 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实际上 宪 F 前面的几条修正案 包括权利法案 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最终产生广泛影响却是这个几十年最高院判例造成的。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67014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