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imz 我在各地都居住过不短的时间,也包括北京,就住西单边上,位置应该不偏也没有规划问题吧;加上个人好吃也算擅长烹饪,对饮食方面还是有些讲究或者了解的。不提北京的具体食物是为了避免由于个人喜好,导致讨论内容失焦。
就你说的几个问题,我这里细化下:
就北京小吃而言,我反而能接受大部分人难以入口的炒肝、爆肚、豆汁儿,豌豆黄觉得一般般吃过几家北京人评价不错的还是不对口味。簋街聚宝源也常去,涮肉和烧饼不错,不喜欢蘸麻酱。至于菜品类,就不更多一一列举了,相声贯口“报菜名”里面,基本上都是基于北京和北方菜系整理出来的,里面除了一些珍馐或者保护动物,大部分也算吃过,不知道这是否足够评价北京饮食。
而且第一句话强调的就是,所谓“美食荒漠”,主要指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在目前人口比率上而言,大部分是非老北京出身的)的饮食,上海可以中午出门随便找个面馆、汤包馆花样繁多,北京我是没见过谁想着午餐来个爆肚、炸丸子。
不管红烧还是清蒸,都是很好的做法,包括我举例的武汉、成都、重庆,饮食习惯一衣带水,都是非常重口的,这些地方可从来没有人说美食荒漠,说做法 low 的。
鲁菜很好特别好非常好,只是不出圈,一般人视野内暴露的太少了,这也正是这个菜系的问题,做法繁复,出品时间长,无法推广,当然菜系的问题其实和本帖关系不大,如果你对饮食真正有系统了解,可以专门开个帖子,我们里面聊聊。
另外我觉得现在评论里,都在就事论事而不是追责,不管早餐文化也好,做法也好,你说有历史原因当然没问题,怎么就成了优越感了,反倒是你一言不合就扣“优越感”“小布尔乔亚”的帽子,预设靶子自己打,让人感觉无法平等交流。
当然对于饮食本来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不是,那就不是,这里只是讨论大部分人形成的一种共识和原因,如果你觉得不是共识,大可在这里或者其他北京生活圈论坛发个投票,看看结果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