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熟练的语言思考,对于提高思考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很好的帮助[1]。
由于中文在编程界不是通用的语言,所以用它编程的重要问题是 —— 没有办法和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老外一看变量名都是方块字,估计直接劝退了。
软件界面多语言已经很常见了,代码也可以有这个思路。
让自然语言和编程语言在写变量名方面解耦,可以先用母语写变量名,并用来思考编程问题,发布的时候,然后再逐渐翻译,就像现在的软件那样。
JetBrains 系的 IDE,都有重构的功能,调用重构功能换变量名,应该就能实现。
代码混淆器,好像会替换变量名而让软件功能保持不变,如果有开源的,应该可以利用。
...
一个是 Leontiev 通过研究发现,在进行外语交流时,有一个把母语思想用外语形式表达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时候才用外语思维。其他时间一般都用母语思维。这也就是说,交流前的深度思维,或者“筹划阶段”,一般都是用母语思维的。但 Leontiev 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使用“翻译法”学外语的。那么他研究的这种存在“过渡阶段”思维的对象,是否是因为用“翻译法”学外语造成的呢?这一问题成为了 Loentiev 研究结论的致命伤。
另一个是 John-Steiner 提出的阶段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外语初学者习惯用母语思维来帮助理解外语,当达到中级阶段时,就会尽量避免依赖翻译而直接使用外语思维来理解外语,但真正到了高级阶段,大脑中的母语和外语形成的高度联系统一的“语义”系统,双语者可以很自由随意地使用两种语言代码。
研究表明,有经验的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已经做到了可以表达超出单词表面意思的直译,达到深度含义的意译的翻译水平,指的就是这个高级阶段。许多对双语流利的人的研究也都显示: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刚才到底在用哪种语言思维或可能两种都使用了。
...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如果大多数英语不好的人都会用母语思维,然后再用翻译形成英语,那么根据工作记忆有限的事实,直接用母语思考,有可能会减轻负担,从而提高思考的质量。
简单的查了一下,Multilingual variable name,和“多语言变量名”,好像没有发现类似的项目,所以将这个灵感发出来,如果有精通写 IDE 插件,这方面的人,也许会有点兴趣吧。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