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些时候,通过了答辩,也为五年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风雨走来,回首往事,每件当时看来如大山般的坎,如今云淡风轻像一粒沙一样随风而逝。刚读博时候满心欢喜,记得当时在 V2EX 发了一个帖子(终于 MS 转 Ph.D.啦,一路走来深感不易 ),我当时的欣喜和抱负在当时的文章中洋溢和跳跃着。
可是想一展拳脚的抱负很快就被课题这个拦路虎给打击的七七八八,由于这个课题比较新,体系也不是我所熟悉的金属,类似于高分子的体系和偏化学的方向让我晕头转向。由于体系的原因,我选择了和我们组大多博士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道路上像是出现了两条路,我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的小路。不同与材料的热门领域,我的这个方向相对偏工程实际一点,众所周知,火的和易发文章方向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应用,偏工程的方向相对较难且难发文章。这个很好的描述了我当时的境况,方向里很好研究的部分大家都发出了很多文章,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花了大概整整一年,晕头转向,没有找到出路。我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读博期间找到了一个好导师。导师亦师亦友,治学严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想我的导师完完全全是导师中的一个优秀榜样,对学生非常好,淳淳善诱,不会因为问了比较 stupid 的问题生气,还会针对学术问题提许多专业意见,严于恪己,宽于对人。从来不会给学生安排跑腿的任务,所有联系都是学术方面的,另外还有一点,非工作时间绝对不安排工作,我想这是对学生极好极好了。我有一点对导师略微不满意的地方是,对学生太不 push 了,对于我这种脸皮比较厚的人,每每都是快到 deadline 之前把草稿发给老师,可老师从来没有生气,总是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帮我在 deadline 之前审完文章。
我想如果老师对我再 push 一点,我就能出更多成果了。我很幸运,本科的导师和博士期间的导师都是非常好的人,是我的榜样,对工作的态度,对学术的严谨,是我一生学习的目标。第一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博士资格考试,需要写一篇 proposal 和答辩,我当时睡不着觉,怕不过怎么办,特别是当时同期的一个中国同学先期答辩,第一次被 fail 之后,我更紧张了。导师一直鼓励我,虽然资格考试不允许导师审核 proposal,不能提出专业意见,但是他在精神上帮助我了很多,让我稳稳当当地通过了答辩,顺利的成为了 Ph.D. candidate. 过了 candidacy examination 。虽然还是没有在研究中突破,但导师也没有催,就像我在本科中拿到的自由探索课题一样,让我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探索,寻找无限的可能,终于在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突然读到了一篇文章,成功地启发了我的 idea,让我对目前的课题有了突破,后面就很顺理成章地发论文写论文,一个坎算是磕磕绊绊的度过了。我想选择人烟稀少的道路,虽然坎坷,但是也能学到很多,没有成熟的数据处理软件,我就自己写脚本,对 Python 有了更好的理解。Python 数据处理速度慢,我就上算法,用并行,换 C++,顺带的也把<<C++ Primer>>和<<C++ Templates ( 2nd edition )>>从头到尾看和敲了一遍,那段时间,V 站上有很多我问的模板方面的问题。有趣的地方是,因为模板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很多人回答完,还要加一句,“我也不确定对不对,但是这么改编译器能通过”。现在想来,还挺好玩的。
这次博士答辩,没有像资格考试那么紧张了,因为经过这么久的科研训练,可以很从容的回答教授们的问题。今天,终于拿到了 Dr. 的 title,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但是还是很开心,人生终于进入了新的一章,感谢我的导师,实验室曾经和现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帮助,读博慢慢求索之路走的虽有坎坷但总体是顺利的。在美国的之几年,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反而接受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国内和美国疫情管控对比,让我早早的下定了回国决心,婉拒了导师留下来读博后的邀约,也不打算申请 opt,准备买机票,回国报效家乡。最后,作为一个工科出身的人,文笔不太好,还请大家见谅。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