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BeanCount 复式记账的+/-号感到困惑的筒子,看进来

2021-03-09 18:25:41 +08:00
 sillydaddy

BeanCount 中账户分为 5 类,

除开最后一个“Equity”,其他 4 项只看名字挺好理解,但记账时的正负号却是真让人迷惑。

迷之+/-号

比如,

Liabilities:CreditCard -101.23 USD 
Expenses:Restaurant 101.23 USD

使用信用卡支付吃饭费用 101.23$,其中“负债”账户 -101.23 ,“费用”账户 +101.23

再比如

Income:Salary -10000 USD 
Asset:Card 10000 USD

工资卡入账工资 10000$,其中“收入”账户 -10000,“资产”账户 +10000

“费用”和“资产”的账户,从直观上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何负债账户要使用负号,而最“迷”的是工资账户也是负号。

一般的解释

引用自 zsxsoft 的 Beancount 复式记账:接地气的 Why and How

 “。。。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收入」桶里的豆子从哪儿来呢? 

 “我们把时间跨度拉长到人的一生来。人活这一辈子,赚的钱,要么花出去了,要么就变成了 资产。把收入桶看成是一个装满你一生劳动成果的桶,人生就是不断的把这个桶里的豆子挪 到另外两个桶里(听起来很凄惨)。几个桶里的豆子总数不会变多,也不会减少,永远保持 固定的数量。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一生的豆子总数到底会是多少;那就换个思路,把桶变成一个无底 大桶,就算没有豆子也能变出豆子来,也就是预支。回到上面的例子,从 收入( Income )桶里拿出 5000 个豆子给资产( Assets )桶,收入( Income )桶里的豆子数量就变为-5000 个 了;同样,资产( Assets )桶的豆子数量为+5000 个。可以看出,几个桶里的豆子总数一定为 0,总量永远不变。”

用“桶”中豆子的转移来解释,简单,但粗暴,没有触及本质——为啥会有“收入”“支出”这种桶?

一种更好的解释

先将资产、负债归为一类,而收入、支出归为一类。

因为资产、负债是一个东西,可以用正负号切换,比如说“我有 1 万净资产”可以说“我有-1 万净负债”。“我净资产增加了 1 万”可以说成“我净负债增加了-1 万”。资产和负债可以统一用“广义”资产来表示。

而收入、支出同理,本质也是一个东西。可以用“广义”支出来表示。

那么“广义”资产与“广义”支出是什么关系呢?观察一下,会发现“广义”资产似乎是一种存量,而“广义”支出是一种变化量。这可以解释存量的变化,等于变量的累积。

	“广义”资产的变化 = “广义”支出的加总

这从数学上很好,解释了账户总和=0 的性质,但对于直观解释正负号帮助不大——为什么“收入”要记成负号?

其实再深入挖掘,会发现一个很简单的事实:

	自己“广义”资产的变化 = “广义”支出的加总 = 除自己外其他人“广义”资产的变化

也就是

	自己“广义”资产的变化 = 别人“广义”资产的变化

白话就是,自己“广义”资产的变化,可以同等的反映出别人“广义”资产的变化。

几个账户里面,

所以,正负号的含义也就非常清楚了:

	对于自己的“广义”资产变动,使用正号+表示,对于别人的“广义”资产变动,使用负号-表示;这样这些变动的加总正好是 0 。

根据这个理解,前面的 2 个例子就可以直观解释了:

“使用信用卡支付吃饭费用 101.23$,其中“负债”账户 -101.23 ,“费用”账户 +101.23”
=> “负债”账户是自己的“广义”资产,减少;“费用”是别人的“广义”资产,增加;

“工资卡入账工资 10000$,其中“收入”账户 -10000,“资产”账户 +10000”
=> “收入”账户是别人的“广义”资产,减少,“资产”账户是自己的“广义”资产,增加;


这种理解方法,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叫“复式记账”,因为它同时记录了“自己”和“别人”的资产变化。双份记录!
1406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1 条回复
maleclub
2021-03-16 09:22:19 +08:00
不要用增加减少理解,用正负电子的角度理解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760078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