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我对挣大钱的一些思考

2021-11-24 10:17:05 +08:00
 smileherd

这是一篇写于 2019 年的旧文,略有删改。

两年前我在这篇文章里开启了「白手起家赚一个亿」的直播计划,每季度复盘。马上要开始第 9 期季度总结了,贴上这篇旧文给有兴趣赚钱的朋友做个参考。

我打算白手起家挣一个亿。

听起来确实很荒唐,但我是认真的。

我跟朋友们聊起这事儿的时候他们一般的表现是哈哈淫笑,看起来一点都不严肃。

上个月我最喜欢的歌手尹吾巡演到杭州,演出结束后我请他帮我在 T 恤上写上这句祝福。不愧是我喜欢多年的资深文艺歌手,尹吾就表现的很成熟克制。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尹老师各路牛鬼蛇神见得多了,不差我一个。

为什么需要一个亿

这似乎是个完全没有探讨价值的滑稽问题,谁他娘的还不需要一个亿啊?

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复杂一些。

因为我们每个人活着最本质的追求都是人生幸福感,而非金钱。

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总有一种金钱就是幸福、给我一堆钱我就铁定幸福的错觉呢?科学研究表明主要是因为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ngus Deaton 研究过幸福与金钱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下幸福与金钱强相关,之上则不然。

这一临界点在美国为年均收入 75000 美元(约 50 万人民币)。

所以大部分人有这种错觉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在临界点之下嘛。

姑且不论这一临界点本身的高低,毕竟个体感知有差异。关键在于存在这么一个临界点,当你收入水平超出之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就没那么显著了,所以理性的做法是把对金钱的关注转移到更能带来幸福感的其他事情上去。

对富人的观察也能佐证这一结论,很多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完全财富自由的人并没有选择一种屁事不干就花钱的废材生活。

既然如此,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正常情况下确实没什么用,但老话说人有旦夕祸福。一亿资产的首要价值不在于正常生活状态下的物质消费,而在于抵御生活中任何本可以抵御的突发苦难。

理论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暴毙、被陨石砸死的可能。对于此类不幸我们能做的顶多不过是提前写好遗嘱、做做心理建设,无论有多少钱也无法规避。

真正残酷的人生不幸却不是遭遇了这些完全的不可抗力,而是遇到的问题明明可以解决,但太贵了你解决不起。譬如自己或亲人不幸得了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医治或大幅提升生存质量的疾病。

诚如《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我需要一亿资产的第一驱动力便在于此,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我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里写到的:规避可以规避的不幸。

普通人白手起家赚一个亿的理论基础

关于赚钱,姥姥跟我妈妈常讲起一句很深刻的话,长大后妈妈把这句话告诉了我。

我以前懵懂无知的时候还感受不到它蕴含的力量,在社会和职场摸爬滚打多年,才愈发有切肤的领悟。

这句话这样讲到:挣钱如吃屎,花钱如拉稀。

所以我从不信什么轻松致富的神话,那些当下光鲜的财富背后,一定是常人无法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那么假定一个普通人足够努力,究竟有没有可能、以及有多大可能可以白手起家赚一个亿呢?

我们先对普通人做一个限定,以使其具备足够努力的先决条件。

第一需要具备正常智商,这意味着既不过分聪明、也不过分愚钝,属于在我们的左邻右舍里不被视作是天才或笨蛋的那拨人;第二需要接受过足以完成自我学习这种程度的教育;第三可以无障碍访问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

够普通了吧?我觉得我国满足这个条件的保守估计也有 1 亿人。

先抛结论,对于这样一个普通人,我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和趋势下,如果足够努力且排除个体遭遇毁灭性倒霉事件的情况,有生之年赚一个亿岂止是有可能,概率简直无限逼近于 100%。

然而实际情况是据《 2018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大中华区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仅为 13.3 万户。

原因在于虽然大部分人都宣称自己爱钱,但我的观察是真正打心眼里爱钱、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极少,绝大部分人爱的只是不劳而获。比起钱,人们还是更倾向于懒。

对此经济学中有个说法叫「显示性偏好」,讲的是类似的道理,一个人的实际行为比口头表达更能反映其真实想法。

但足够努力也并不意味着每天睡 6 个小时全年无休拼命干活(某种意义上比这更难),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通过后天的持续学习、持续成长,克服诸多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弱点,譬如极差的自控力、短视、好逸恶劳、极度恐惧风险、贪婪,最终成长为一个异常强大的人。

这很难。

有句话讲的好,大部分人都吃得了生活的苦,却吃不了学习的苦。

正因为通过学习去重塑自己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情,我才坚信普通人一旦做到,十亿资产也许还额外需要一些天时地利的运气因素,但一亿资产一定是水到渠成。

挣钱的三种方式

排除任何非法手段,挣钱无非三种途径:劳动型收入、产品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

劳动型收入是指所有依靠出卖自身劳动获取的收入,是农民、小商贩、及工薪阶层的主要收入模式。

劳动型收入的典型特征是受限于个体投入的劳动资源 /时间的不可复制性,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有一个相对较低的预期收入上限。

一般来说,年薪百万基本是劳动型收入的极限了。而且各行业间有差异,不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型收入的预期上限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普通人单纯通过种地养猪年入百万几乎不存在可能性。

劳动型收入的好处是风险极低,因为该模式下收入仅与个体劳动付出的多寡和质量有关,不涉及经营层面的投入风险。

产品型收入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而获取的收入,其与劳动型收入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产品型收入的核心要素是可规模复制的产品或服务。

因为不再受限于个体劳动资源的局限,产品型收入的预期上限远高于劳动型收入,企业主是该收入模式的典型人群。

但不是说只要卖东西赚的钱就是产品型收入,核心还是要具备可规模复制性。所以小手工艺人、艺术家卖作品赚的钱肯定不能算作产品型收入,而是劳动型收入。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与企业主一样,公司高管、核心员工的股权或期权收入同样应算作产品型收入。因为归根结底这部分收入取决于该企业向市场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水准,而非个人劳动付出的多寡(对应于工资收入)。

资产型收入指的是依托既有资产获取的收入,包括房租、利息、理财产品、房产增值、股票及债权投资等。

资产型收入的核心特征是「钱生钱」,短期来讲收益一受限于原始资本的规模,二受限于个人的知识和眼界。

但长远看无论资本还是个人见识的增长都没有显著的局限性,所以资产型收入与产品型收入一样,都有远高于劳动型收入的预期上限。

资产型收入区分与其他两个收入模式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几乎无需投入个体劳动,钱会帮你赚钱。这是资产型收入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终实现个人时间自由的唯一途径。

横向对比三种收入模式,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人因为缺少资本或畏惧风险,收入构成以劳动型收入为主,结果是又忙又穷。

以企业主、创业早期员工为代表的人群承担了最高的风险、投入了最多的劳动精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客观上也增加了所有人的福利,理应获取最高收入。结果是又忙又富。

纯靠资产收入就能赚大钱的人看起来最风光,又闲又富。但那是他们已熬过了艰辛的原始资本积累期罢了,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结合以上分析来看,单纯靠劳动型收入积累 1 亿资产希望渺茫,每年积累 100 万也需要 100 年才能完成,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

成为演艺明星、顶尖艺术家是可以的,但无论是其中的运气或天赋因素对普通人来讲,都约等于买彩票中头彩,完全超出了足够努力的可控范畴。

要在有生之年积累 1 亿资产,必然要依赖产品型收入和资产收入。

产品型收入牵涉因素较多,先来看资产型收入。

从长期年化收益率来看,顶尖投资者可以做到 20% 左右。虽然巴菲特一向宣称他做到的事情任何普通人通过个人努力也完全可以做到,但保守起见,姑且认为这里面存在幸存者偏差和天赋因素,普通人无法做到。

那么以标普 500 指数做参照,1965-2016 年 52 年间的年平均收益率是 9.7%。这是一项仅需要一些自控力就可以做到的投资方式,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应该能做到优于该回报率。

在此收益率条件下做到 1 亿资产,初始资本 1000 万仅需 25 年,100 万需要 50 年,就算初始资本仅有 10 万元,75 年下来也能积累到一亿资产。

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50 岁前积累 1000 万资本,再通过 25 年增值至一亿资产,考虑到我国目前预期寿命 76.7 岁,看起来是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的。

而且这还没算后续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劳动型或产品型收入)追加的资本投入,若每年追加 100 万资本金,这个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 18 年。

最后来看下产品型收入。

产品型收入说白了就是靠创业、做生意赚钱。因为产品具备工业化的规模复制特征,所以一旦成功会获得巨额收益,相应的自然是需要承担远高于劳动型及资产收入的风险。

获取产品型收入的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创业涉及行业、资本、技术、地域、团队、机遇等诸多因素,以多大概率带来多大回报很难量化。

但我们可以从侧面做一个定性分析,下图是我跟据《 2018 胡润财富报告》制作的高净值家庭构成图。

千万净资产以上者,企业主占比 60%,居于绝对优势。以资产收入为主的职业股民和炒房者合并占比 20%,顶尖劳动型收入人群占比仅 20%(实际上相当部分收入应计作产品型收入)。

亿元净资产以上者,企业主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80%,资产收入为主人群占据剩余 20%,劳动型收入人群为 0 。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结论是绝大部分富人积累的高额财富是通过产品型收入赚取的,而且越富裕的层次产品型收入人群占比越高。

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是各行业顶尖公司的企业家,像巴菲特这样以资产收入为主积累巨额财富的则是凤毛麟角,也可以作为这个粗略观察结论的佐证。

通俗点的角度想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企业家又投钱又拼命干活、投资者只投钱不干活,前者多赚些合情合理。

从 0 到一亿的最优实操路径

那么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收入模式,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怎样才能以尽可能大的概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赚取 1 亿资产呢?

乍看上去似乎应该把个人精力全部投入到产品型收入中去,但不要忘了上述分析是基于均值的。

也即是说,对任意一个特定个体来说,假定有足够多次创业机会,那么把个人精力完全投入到产品型收入上确实是理论上的最优解;但实际上完全不可能,不仅是创业的资本投入,更稀缺的是精力和时间。

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效创业 100 次以抹平创业九死一生的概率。

这个貌似的最优路径是以牺牲确定性为代价的,不够稳妥。

对特定个体,劳动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的收益相对低、但确定性高。产品型收入则反之,收益高、但确定性低。

再来看三种收入模式的增长趋势对比:

劳动型收入完全不像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在起始阶段劳动型收入增长速度快、风险又极低,是理想的积累初始资本的途径。

劳动型收入唯一的缺点是天花板低,但普通人刚起步的时候完全无须考虑,先做到年薪 50 万 ~ 100 万再说。

资产型收入对比产品型收入,增长模式是类似的。区别在于资产型收入用较低的收益增长曲线换来了接近劳动型收入的低风险,和较少的个人劳动时间(这点很重要,它意味着资产型收入与另两种收入模式可以叠加)。

现在我们可以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积累 1 亿资产的最优实操路径:

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根据起点的不同,阶段一依赖劳动型收入和资产型收入花上 10 ~ 20 年资产积累至 1000 万;阶段二运气好一些 10 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积累至 1 亿资产;运气差一些到阶段三,纯靠资产收益再额外花上 15 年也够了。

短则 20 年,长则 45 年,足以让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积累 1 亿资产了。

如果在原生家庭支持、运气、个人资质等任何一方面有额外加成,期望所需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

31472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385 条回复
Raven316
2021-11-24 12:11:41 +08:00
楼主可以说说是怎么挣到 2000w 的吗
qweqqwe
2021-11-24 12:14:38 +08:00
可引发一些思考。挺好!
lewinlan
2021-11-24 12:15:46 +08:00
> 我觉得我国满足这个条件的保守估计也有 1 亿人。
这点不认同,砍一位数,一千万我看差不多。如果再加第四点自我学习的意志,就剩一百万吧。

其他观点都很认可,我也在如此践行着,但是没有定过一个亿这种确切的目标,目标只是尽可能走到自己能走到的最远的地方罢了。
话说回来,这样奋斗一辈子赚的一个亿,可不算常规意义上的赚大钱
lazywen
2021-11-24 12:15:46 +08:00
在 v 站我很早就注意到你了,加油鸭
wonderfulcxm
2021-11-24 12:16:13 +08:00
楼主还是很厉害的,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关键还有行动力,这年头有耐心码这么多字的人不多,而且针对一个世俗的话题发在一个浮躁的论坛,确实要承受不小压力。如果再加上一点运气,假以时日,一个亿还是很有希望的,期待在胡润百富榜见到你的名字。
smileherd
2021-11-24 12:18:25 +08:00
@fanyongbo 不不不,我丝毫没弱化难度,我主要想说明的是没有特别的门槛,但这不等于容易。举个例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没啥技术门槛吧,但数十年如一日做到这个的,凤毛麟角。

这也是普通人赚一个亿最大的难点,坚持努力学习、不断跳出舒适区补短板,没有技术难度但有巨大的执行难度。
smileherd
2021-11-24 12:19:24 +08:00
@strivemario558 你再看看,我 900 个也不是大街上捡的,我跟我老婆努力工作了 10 来年挣的!
fanyongbo
2021-11-24 12:20:26 +08:00
@smileherd 是的,一开始的原始资本积累很重要,当你的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资金积累的指数效应就凸显出来了。但楼主的境遇确实少见,资金的累积是开了挂般涨,有思考,也有运气,而其中运气的作用很大。
总结就是,想要赚到 1 个亿,要么是原生家庭有资本积累。要么是自己起点比较高(这个就是一直优秀下去),一毕业进入大厂,并且不败家,不投资失败(投资失败损失较少)。
排除以上两点,普通人想要靠打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加上要平衡工作、生活,没有特殊机遇,终身都是打工人。
Moofeng
2021-11-24 12:24:56 +08:00
看完了,很少回复,但是楼主有些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理想主义者,志同道合大抵如是了
——“验证以理想主义的姿态去实现理想生活是可能的”
smileherd
2021-11-24 12:24:58 +08:00
@nathansw 我以前也这么觉得,看见就觉得不真诚。现在我不这么想,分享真诚有价值的东西,希望更多人看见,这是好事我不觉得丢人。
这也是很多程序员的短板,羞于展示自己,并把它当美德。
yolee599
2021-11-24 12:40:26 +08:00
直接拖到最后,果然是二维码
leonme
2021-11-24 12:42:14 +08:00
直接拉到最后看是否有公众号推广,果然有……
lrs
2021-11-24 12:44:15 +08:00
每个人起点不一样, 能够作出的选择不尽相同, 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我比较赞同楼上有人说的选择和运气比努力重要.
另, 虽然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但其实真正对个人有启发的东西往往埋藏在一片大海里了, 未必是那么容易的.
虽然觉得你的想法过于理想, 但我还是喜欢看你的分享的. 如果有比较具体的操作可以参考就比较好了, 准备关注你的公众号看看, 感谢分享.
guanhui07
2021-11-24 12:47:29 +08:00
变了味道
locoz
2021-11-24 12:49:07 +08:00
@fanyongbo #93

“问题在于弱化了普通人赚 1 个亿的难度。能赚 1 个亿的能是普通人吗?就好像是在说普通人如何成为爱因斯坦,但纵观历史,爱因斯坦这种天才有几个?”

普通人赚一个亿的难度在文中 [普通人白手起家赚一个亿的理论基础] 这部分里有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通过后天的持续学习、持续成长,克服诸多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弱点,譬如极差的自控力、短视、好逸恶劳、极度恐惧风险、贪婪,最终成长为一个异常强大的人”。

你可以说能做到这些的就不是普通人,但这不就是让普通人变得不那么普通的方法吗?光是做到个持续学习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很难了,并没有弱化难度...

以程序员为例,但凡能做到持续学习的,光靠打工都能随便达到年薪 50w 甚至 100w ,这就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了。而作为对比,在绝大多数做不到持续学习的人里,大龄(指相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的 30 岁以上)、高工龄却连平均 3w 月薪 /年薪 40w 都达不到、只能在普通职级上做开发的有一大堆,不信的话你可以在主流招聘平台上发个招聘看看;再弱化点的话,3 年工作经验简历只有 CRUD 类重复性极强、无太大成长性内容的更是一抓一大把,且面试时这些人的思维往往较为局限,要是有自己学点东西真不至于这样。

拿爱因斯坦这种天才来说事其实就有点极端化了,因为努力的普通人也还是普通人,跟天才肯定没法比。

---

“你不能说普通人赚不到一个亿就是不努力,不思考,因为大多数人真的已经尽力了!”

大多数人是努力为别人打工,而不是努力赚钱...如果真的思考过、努力过的话不说一个亿这种“小目标”吧,靠打工以外的收入达到不买房、不买车之类大件物品的前提下,其他东西想买啥就买啥的轻度财富自由至少是没问题的,但多少人的收入是几乎全靠打工呢?

说白了,很多人的“努力了”都只是借口而已,真的努力了的那些人平时是真就忙得连微信都没时间看的那种,哪有空刷抖音之类的。

---

“幸福并不是靠钱来衡量的”

幸福的前提至少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吧?比如对于一个数码爱好者而言,如果平时辛辛苦苦给别人打工,结果买个手机、买个电脑都得挑选半天,担心影响生活质量,那又怎么会幸福呢?
dxgfalcongbit
2021-11-24 12:51:32 +08:00
我觉得见不到这么多亿万富翁的主要原因在于绝大部分人并没有把赚一个亿作为首要目标。不能简单因为现实中没有这么多人能赚一个亿就仓促否定楼主的理论。

以我自己为例,我和同学合伙创业 4 年了,不管创业前还是创业后每天该摸鱼摸鱼,下了班就打游戏,周末大量时间消耗在带孩子上,对我来说家庭事业娱乐是三足鼎立的关系,我最多也就花了三分之一的精力在赚钱上。
humiaozuzu
2021-11-24 12:51:34 +08:00
我和楼主也处于比较相近的阶段,也写过类似的文章 :P
https://miao.hu/2020/09/28/financial-independence
locoz
2021-11-24 12:54:47 +08:00
@luckycat #99 你说的那种是典型的努力打工,而不是努力赚钱...努力赚钱的人是不可能不去了解如何“开源”的,更不可能局限于打工。
weitch
2021-11-24 12:55:27 +08:00
买张飞机票飞往津巴布韦,兑换外汇,成为亿万富翁从未如此简单!
mikej
2021-11-24 12:56:05 +08:00
给楼主点赞,看完了文章和所有回复,挺受启发的。同一个问题,总会有人挑刺,也总会有人总结和反思。祝楼主成功!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817584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