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daowu
2023-06-15 21:00:52 +08:00
> 详细分析了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或因素。他们指出,在特定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中,至少有三种因素制约着行为的强度:第一种因素就是成就动机,具体地说就是上述的三种内驱力。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强度就越高。第二种因素是期望或预期,即对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的估计。即便一个人在特定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非常想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他觉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他在该项活动上的行为强度就会大打折扣,很可能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于该项活动上。第三种因素是目标的价值。如果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那么哪怕实现它的可能性很小,个体也会孤注一掷地试一试。阿特金森以下面公式概括了上述思想:T=M×P×I 。在这里,T ( tendency)代表行为强度,M(motivation)代表成就动机,P(probability)代表成功的概率或期望,I(incentive)代表目标的价值或诱因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诱因值( l)是活动者对目标价值的主观判断,即对目标实现后的心理满足程度的估计。在阿特金森(Atkinson ,1964)看来,它与活动者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有密切的关系:一种目标的成功可能性越大,相对来说它就越容易实现,实现它以后的心理满足程度就越低,因此它的诱因值就越小,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1-P 。这样,上述的行为强度公式就可以改写为 T=M×P×( 1-P)。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到,当成功的概率( P)为 0.5 时,在一定的成就动机水平上活动者的行为强度最高。这昭示人们,过难或过易的任务或目标都不利于激发活动者的行为积极性,只有难度适中的目标或任务最具有激发力量。
上面的摘自《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218 页。用 OCR 提取的,可能有错字,我没校对。
上面提到的哪些因素中的成就动机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升的。推荐到知网看看,英文好的话谷歌学术应该更好。但是英文的专业词汇据说都很难认,外行比较难看懂。另外人为增加一些难度不知道会不会有帮助,我之前好像在《心流》里看到过类似的策略。也许尝试提高一点要求,稍微来一点完美主义能有点效果?另外不知道提高自己预测的内容的精度不知道会不会有用,毕竟预测的内容越精确越容易出错。如果你真能完全预测所有细节的话不知道你的任务是否能自动化一下?还有就是做 todo ,我做相对来说比较无聊的任务的时候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挺开心的。还有就是 todo 的升级版,在做任务的时候记录自己的大致的思路之类的东西。反正我记录之后挺有成就感的。还有也许可以人为地断开成功的概率和价值之间地关系,就是不要认为容易的事就是没价值的。其实所谓的容易不也是之前地努力获得的一个结果嘛。另外任务总体完成的时候 OP 没什么感觉吗?或者是任务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成的标志?或者是任务跟你的价值观或者工资没关系?如果总体完成了很开心的话应该也不会不想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