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没有具体介绍我的点子,基本上都是我在吹。较具体的介绍在群里。我提供了三个群,TG 群、QQ 群和微信群。加群方式在帖子结尾。我写这帖就是为了激发你们的兴趣,进而产生加群详细了解的欲望。我是懂一点运营的,这应该叫提升转化率。希望别大力出悲剧了。另外 TG 群和 QQ 群应该是可以不加群看内容的,算是个可以利用的漏洞吧。
我是强烈不推荐大家看完这帖的,毕竟太浪费时间了。能把小标题和重点扫一眼我就很感激了。
群里较具体的介绍吹得没有这个帖子这么狠,可能更没意思一点。如果时间充裕并且有兴趣还是建议看一下这个帖子。
如果加群的人数没让我烦,那么我就再写个详细介绍我的点子的帖子。如果实在是懒得加群并且还有点兴趣,那么可以再等等。
看了我的点子之后如果你想自己实现,我也不会拦着。不过如果你真想自己实现的话,我希望想你考虑一下跟我合作。由于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意义感非常强烈,所以我可以不收一分钱给你提供建议。当然如果你实在是受不了我的话也可以单干。但是如果你单干,并且你的实现方式偏离我的设想很多,那么我肯定会自己再实现一个的。不择手段地发展我都不会觉得有多偏离,就像并夕夕那样。把核心的功能都实现了我就满足了。如果是我自己做的话我会考虑网站的名声的,我不着急。
希望大家尽量进群看看,然后感觉内容不错的话回来回复一下。如果我之外的人看过并给出正面评价,那么也许别人会更信任。感觉不靠谱也可以回来回复。
由于找不到愿意合伙的人,所以我目前打算自己用业余时间一点一点做,如果一直不成功就一直坚持到自己死为止。
帖子很长,很多人可能没心情看完。如果没心情看完请只看自己看兴趣的,请利用小标题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另外我还把重点加粗了,看一下加粗的应该也能了解个大概。
我对画大饼部分其实是挺心虚的,但是为了点击我拼了。希望没起到反作用。
公认的上次技术革命应该是信息革命。那么大言不惭地说我的点子就属于知识革命。
说一下我认为的信息和知识的区别。我认为信息是用来构建知识的。另外相对来说信息偏外部,知识偏内部。信息对应的过程是编码、发送、接收和解码。知识对应的过程是学习和运用。
然后说我的点子与知识和知识革命的关系。首先,就是知识的个性化。由于人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如果一条信息发送给不同的人,那么这条信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我的点子能将合适的信息发送给合适的人。看起来应该很像推荐系统,我承认。下一段会说与推荐系统不同的地方。目前绝大多数的知识好像都不是个性化的,好像都假设受众是类似真空中的球形鸡的人。我所谓的知识革命,一方面就是让更多的人得到适合他们的知识。其次,就是个性化知识的生产。这部分详见下一节“科学范式革命”。
这段说一下我的点子与推荐系统不同的地方。第一,是人工操作的地方比较多。比如以下基本都是用户决定的:对哪些用户进行推荐,推荐什么内容。我不认为这是个缺点,相反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这种模式是有优势的。第二,是对于被推荐的内容,用户可以提供更精确的的反馈,而不是类似像推荐系统那样猜用户的感受。比如说对于某条信息,用户可以将其标记为看到之后就起效了。再比如,用户可能坚持了一个星期才起效,此时可将信息标记为“坚持了一个星期后起效”。第三,是推荐系统推荐的更多是消遣类的东西,至少我认为我的点子能提供更多的知识。
很多人都说 AI 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技术革命,但是这个好像还没有成为公认的观点。如果它被公认的话,好像也不影响我画饼。
另外这个叫模因革命可能更好一些,模因强调了传播和具有,而知识有很多是难以传播和具有的。
科学范式革命就是信念的大规模更新,信念比如世界观,还有什么科学方法是合理的。前一句是我的理解。另外那种更新主要是在科学家中,当然最终肯定会传递到普通人那里。我的点子勉强算是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吧,毕竟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普适的,普适不准确地说就是一处有效就处处有效。
先来看一个抽象的例子。看不懂可以直接看下一段的具体的例子。假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一个人之前不具有 A 和 B 这两个特征,那么如果他改变了不具有 A 这个条件对应的变量,将这个变量改为具有 A ,那么这个人也会同时具有 B 。然后假设又发现了一个对 B 有影响的条件,具有 C 。如果一个人具有 C ,那么就算具有 A ,也不会具有 B 。简单说就是具有 C 这个条件抑制了 A 对 B 的影响。
然后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据说抽象的逻辑很难理解,特别是对没有受过逻辑训练的人来说,但是如果推理带有具体的对象就会轻松很多。我不是说你们逻辑思维不行,我是想让尽可能多的人能看懂。这个例子来自哔哩哔哩上的一个视频,为了防止被说是广告我就不说 UP 主是谁了。视频的大意是这样的:某些人认为玩电子游戏就会成瘾,但是据说电子游戏是个背锅侠,真正导致小孩游戏成瘾的是糟糕的家庭环境。先不管这个观点是不是真的,用上一段结尾的方式可以将这句话表达为:良好的家庭环境抑制了游戏成瘾。顺便说一下,我觉得这个 UP 主的观点有点问题,根据是成年人远比儿童难以改变。相对来说可能还是不玩游戏更好执行。另外我看了 UP 主引用的论文,里面没说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完全抑制游戏成瘾,好像只是降低成瘾的概率而已。另外这个 UP 主也是个奇人,他玩《星际争霸 2 》之后学习成绩提升了,因为他通过玩游戏悟出了一些经验,而这些经验能用在学习上。
说一个关键的地方,具有 C 可能是难以发现的,具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能也难以发现,原因就是这些条件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很小,比较容易被统计过程当成是异常值丢弃掉。举个例子,绝大多数的孩子玩游戏时间较长都会上瘾,但是少数孩子就算玩时间较长也想停就停,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将前一句的例子进行统计可以得出:玩游戏时间较长会导致成瘾,玩游戏时间较长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据我所知超常的个体好像很少会被关注,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太高了。找出类似具有 C 这种条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后续的验证又有成本。我的点子可以复制一部分超常个体的成功,并且成本可能也比较低。
再说一个关键的地方,具有 C 和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都过于简单了。实际为了更好地应对某种活动,可能需要具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特征。随机对照试验好像只控制一个变量,另外再加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某些有用的现象组合可能无法通过实验发现。比如随机对照试验只控制一个变量,单独控制 D 会发现不影响 F ,单独控制 E 也会发现不影响 F ,而实际是同时具有 D 和 E 就会具有 F 。虽然我也听说过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但是我感觉大部分研究都只控制了一个变量。不过我一个民科的感觉可能很不靠谱。遗传算法好像能处理这种情况,我的点子也受遗传算法的影响。不过我的点子跟遗传算法也有不同的地方,遗传算法是基本全盘继承适应度高的个体,而我的点子尽量赛选出一个最小的特征集合,而这个集合可以让人更好地应对某种活动。
有没有感觉我这节前面说的都是胡扯?如果感觉是胡扯的话可以看看这两个问题: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局部最优解?、科学家对于影响有好有坏,但是平均导致坏结果的情况一般会如何处理?。我觉得好几个回答算是肯定了我的那种感觉,不过也可能是我过于乐观了。另外局部最优解可能是有问题的,也可能是鞍点。之前听说人工神经网络里的局部最优解其实是鞍点,类比了一下觉得我前面说的可能也是鞍点。
下面引用一段《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中的话:
笔者认为,定性调查之所以要调查多个人,既不是要“说明问题”,也不是要比较对照,更不是要总结出“共性”,而是要发现我们所不知道的或者不愿意承认的某个现象的内部差异性与多样性,或者努力去发现同一个现象在不同调查单位中的不同存在形式。从这种理念与目标出发的定性调查,无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技术手段,都属于“求异法”。
我感觉跟我说的东西有点类似。另外书中好像说求异法只是在国内不太流行。不知道在国外是否流行。还有这书比较老了,不知道书中的思想在国内有没有传开。我感觉我关键思想上有重复造轮子的意思。还有这书还提到了一个“求全法”,这个我就有点难以理解了,据说这个比求异法还高端。我是先写的这节的前几段,然后才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我之前不知道这种方式在国外已经很流行了。我就不改了,我杠我自己。但是我为了吸睛依旧保持这节的标题不变。
我的点子跟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没什么关系,我说的 web3 是从其他方向演化网站。下面引用一段的关于 web 3.0 的预测:
Web 3.0 是在 Web 2.0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一种互联网方式。严格来说,所谓的 Web 3.0 ,只是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目前所能想象的未来互联网应用的框架。
上一段出自杜俊飞主编的《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的 87 页。
我看到过一个关于 web 1.0 和 web 2.0 的说法:Web 1.0 只读,web 2.0 可读可写。因此我预测 web 3.0 是可读可写可执行。现在很多网站已经已经有可执行的功能了,比如扩展程序。但我的点子有一个辅助系统把可执行玩出花了,另外点子的核心也稍微有一点执行的成分。其实所谓的花也没多少新奇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计算机上存在了很久的东西。另外可执行会带来安全问题,这个好像有一些解决方法,不过好像很麻烦。
众所周知,AI 对很多人的威胁肯定会越来越大。我觉得 AI 的优势之一就是复制成本极低。而复制成本极低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是标准化。而标准化在人类中就比较棘手了,因为很多人就是希望与众不同。另外由于天生的一些难以改变的特征,导致受到相同的教育也不能得到标准的结果。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按照目标将人分成不同的标准化的人群,并且要平衡了成本和相似度等特征。由于比较标准化的人群中的人之间比较相似,所以相同的信息可能会更高效地产生效果,另外相互交流的效率一般都是比较高的。举个例子。以学习编程为目标,我觉得存在一些对学习编程影响很大的特征,可以用这些特征将人分成几个组。比如用场依存和场独立来分。然后给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比如给场依存性强的人推荐教学视频,给场独立性性强的人推荐 CodeCombat 。
当然有时候上面说的模式成本就比较高了,因为如果维度很多的话可能会出现很多的组。如果有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五级的话,那就需要 25 个组,如果是三个维度的话组就更多了。但是好在很多特征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上面说的场依存就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练习偏向场独立。场独立能不能改变我不知道。另外特征之间可能会出现 1 + 1 > 2 的效果。类似同时具有两个特征才能获得某种结果,“科学范式革命”小节提到过。而单独具有任何一个特征都得不到那个结果。因此可以这样:模仿某些特征集合用户改变起来不太费劲,并且这些特征集合已经被证明有效,用户可以寻找这样的特征集合进行模仿。还是以场依存和场独立为例子,如果一个人场独立性不是很低的话,也许可以通过练习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这样就能用为场独立性强的人生产的内容了。假设场独立性强加好奇心强能起到 1 + 1 > 2 的效果,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这对特征进行制作,人通过提升这两个特征来利用这些教学内容。注意前一句这个例子是我瞎说的,没有证据。
顺便说一下我没有反对独特的个性的意思。我相信独特的个性类似基因突变,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有害的,但是也是进化的基础。但是人相比演化有个优势,就是人是有可能在一生中多次改变个性的。因此就有了优化自己的个性的基础。还有可以在一生中尝试多种特征组合的效果,记录下来的话可以为后人提供便利。但是这些也许只适合有天赋和能力的人去做。我相信追求个性的人大部分都是叶公好龙。这些人可能只是感觉打破规矩很爽,进而以此为据认为独特的个性是好的,再加上某些人的鼓动,可能就更愿意这样做了。到头来只获得了一些廉价的感觉。说到感觉,具有某些特征集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感觉。因此对某些人来说求异可能并不是个好主意,特别是连续的变化。前者会降低归属感和错过更好的特征集合,后者会降低人格同一性。让我猜追求独特个性的前置技能的话,我觉得是见多识广和解决问题能力强。见多识广可以防止求异的过程中出现偏见。在求异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罕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没什么经验可以参考,这就需要比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提到竞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内卷。本来我是打算把这个说透的,后来发现太自不量力了,所以我就意思一下。竞争和内卷应该很容易导致负面情绪,这段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这种负面情绪。首先不想竞争和卷应该是可以解决的,这个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当然我说的竞争和卷是适度的竞争和卷。其次目前来看 AI 好像还没什么欲望,所以这场竞争对于人类来说应该是有优势的。另外人还可以利用 AI 。其实我感觉还是人和人卷,而不是人和 AI 卷。最后卷好像都是很多人竞争少量资源导致的。如果你打算追求那些数量丰富的资源的话,我的点子也许可以帮到你,比如追求那种不太依赖于物质的幸福。
有预测说 AI 智能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很快,会快于人类的智能的增长速度。但是据说个人的能力也能快速增长。前一句大概出自《 The Dip: A Little Book That Teaches You When to Quit 》。我没看过这书,看别人引用的这书里的内容。其实我不是非常相信这个,但是也许某些人会很相信,我就写下来了。书上大概是这样说的:刚开始的时候能力增长速度还可以,然后能力增长速度可能会变慢,然后很多人就在这时候放弃了,但如果坚持下去的话,能力增长速度可能会变的很快。感觉好像就是瓶颈期?还有量子大脑的假说。关键词“Matthew Fisher 量子 大脑”。这个我还是有点信的,但是比上面那个相信的程度更低一些。
之前我用邮箱的定时发送做了一个网络遗嘱,内容包括我的点子的介绍,收信人是可能对我的点子感兴趣的人。如果我没死就一直定时延后发送时间,如果我死了应该就会自动发出去了。感觉也算是给自己提供了一点安慰。但是最近我发现这点安慰已经满足不了我了。另外那些人可能对我的点子都没什么兴趣。因此我想找一些真正对我的点子感兴趣的人,就算我意外死了也能把我的点子保存下来,甚至是做出来。看得出来我很重视我的这个点子吧?原因是我基本上相信我上满吹的那些东西,我觉得我的点子能给人类带来发展。我的点子没几个人认同,原因可能是这个点子太新奇了,或者可能是因为没有想象的材料。我是这么骗自己的。
相比备份在网盘等地方,我相信备份在人的脑子里更容易传播出去。
由于我的点子我基本上是空想的,所以应该是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别人也许能完善甚至是革新我的点子。这也是我诱惑大家加群的原因之一。
这部分是我认为我的点子能解决的问题。我的这个点子其实一直都在“生长”,用互联网黑话来说就是我觉得想象空间很大。感觉它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引用伊恩·莱斯利的《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中的两段:
安全和情报专家格雷戈里·特雷弗顿( Gregory Treverton )曾经对谜题和奥秘作出了一个很有用的区分。谜题有确切的答案。当你试图完成一个填字游戏时,你很清楚需要一个怎样的答案,尽管你可能尚且不知道具体答案是什么。有时候尽管你不知道答案,但至少你知道问题,并且知道每一个相应的答案都是存在的。谜题是有序的,它们有起点,也有终点。一旦缺失的信息被找到,它就不存在了。于是,你在寻找答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挫败感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足感。
奥秘很模糊,不及谜题直观。奥秘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这牵涉一系列高度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它们往往包含一些因人而异的观念,比如公众舆论或人类心理学。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并识别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那些问题,但并不会给你带来找到确切答案的满足感。问题并不在于或并不需要有一个信息缺口(事实上,有时候问题就在于堆积了太多的信息),而是在于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以及如何去解释已掌握的信息。
我觉得把谜题换成问题更好理解,所以标题就换成问题了。
画大饼部分吹的基本都是点子的核心部分,我还想出了一些其他的辅助核心的点子。还有一些跟点子的核心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有助于为解决问题的通用工具。
对于个性化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基本上是用我的点子对应的网站来解决问题。
对于个性化知识的生产者来说,基本上是用我的点子对应的网站来探索奥秘。
很明显我对正经标题这部分没怎么上心。可能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更没意思吧。我尝试思考了一下,感觉确实没什么思路。
解决的这个问题是我憋了很久才憋出来的,因为很多潜在的合伙人都说创业项目要聚焦,要有用户画像之类的。我感觉这个可以作为我的点子的基本盘。
根据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或恋人。如果我的点子做成网站的话,应该很容易在上面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当然前提是确实有跟自己类似的人,并且大家都在网站上有一定量的操作。大家指自己和与自己类似的人。
关于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和恋人,我也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另外也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但是一般人可能还是跟相似的人相处更舒服。应该有一些愿意成为君类似君子的人,我觉得我的点子能帮到他们。不过由于其难度,也许能成为类似君子的人还是少数。
归属感是以能找到很多类似的人为基础的。然后通过相互了解、关心和帮助强化归属感。
首先据说人能维持的熟人数量是有上限的,为 35 ,有兴趣的话推荐搜一下“邓巴数”。但是某些社群能吸引的人数可能远超 35 。说一下我给出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大社群中建立一些小社群。在小社群中,人们可以分工专精不同的可以互助的技能,或者小社群建立之初就让成员的能力多样化。小社群中的人互相帮助,大社群中的人做大社群中的人都感兴趣的事。小社群也不一定要隶属于一个大社群。肯定有一些有意愿但是没能力发展朋友的人,小社群一般是为这些人准备的。有能力和意愿的人能发展自己的社交圈。社交能力强的人可能也需要一个小社群,因为社交能力强的朋友不可能全都互相认识。我觉得小社群可能比大社群的归属感更强。前面说了分工专精不同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是社交技能,特别是教别人社交技能的技能。也许也可以通过算法分配朋友。大社群中的工作比如分工过滤信息。类似用户 A 过滤第一和第二条新闻,用户 B 过滤地三条和第四条新闻。如果看重准确性还可以一条新闻由多人过滤。一般来说社群都有一些目标,而收集信息是完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小社群中的人还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以方便他人了解和帮助自己。分享自己的故事之后,自己没意识到的错误可能会被人指出来,这也许能提供一些归属感,特别是如果被温和地指出来。大社群中的活动还有寻找适合社群中的人的活动。活动包括工作,和娱乐的方式等。
这个跟卷一样对我来说也是难以招架,不一样的是我预计我将来会在这花很多时间。
我在 V2EX 看到过几次问人生的意义的,还有问如何缓解无聊的。在我看来意义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我澄清一下,我说的意义感跟意义不是一个东西,虽然关系很大。我相信人生的意义是没有答案的,因为这个问题是错误的,是对语言的误用。前一句那个观点出自《人生的意义》。网上流传得比较广的是人生没既定的意义,甚至是根本就没有意义,需要自己寻找意义。我觉得这都是缘木求鱼。我相信驱动人寻找意义的根源在意义感上。而意义感是一种可以测量和操纵的东西。有兴趣可以去知网搜一下“意义感”。根据我之前看过的东西,我觉得目标、知识和社交最容易带来意义感。当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侧重,比如某个人更容易通过目标获得意义感,而另一个人可能更容易通过社交获得意义感。而某一类的人可能还可以细化,比如在目标这个大类下。比如某些人更容易通过奉献社会获得意义感,某些人更容易通过取悦自己获得意义感。
然后是我的点子如何辅助用户获得意义感。第一,如何获得意义感应该是有个体差异的,找到合适的获取意义感的方式是不容易的,我的点子能简化这个不容易的过程。第二,是提供有意义感的社交。第三,保存和利用有利于获得意义感的目标和知识。第四,是参与完善我的点子可能就能获得意义感,包括完善系统功能和提供内容。最后那条是我个人的体会,我在思考这个点子的时候有很强的意义感,不过不知道别人是否会跟我一样。
我是比较信命的,但是信命一般来说都会导向不太好的结果,比如消极被动、懒惰、不愿努力等。我很多年前就比较信命了,但是这个好像一直没让我消极被动等。最近我发现这可能是因为我容易获得控制感,并且追求控制感导致的。
然后是我的点子如何辅助用户获得控制感。第一,是我的点子能提供个性化的方法,进而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从不能到能做到某事,我觉得这种感觉可以提供非常强大的控制感。第二,是知道有跟自己类似的人在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可能会增强一些人的控制感。特别是那些解决问题能力不是很强的人。
还有个相关的概念叫自主感,感兴趣推荐搜一下。
更具体地说主要抄袭了产生式系统。专家系统中的那些复杂的部分我抄不动。
专家系统有三个主要的概念:规则、事实和推理机。
规则是描述知识的一种方式,其形式是“如果 A 那么 B”。例子:如果 交通灯为红色 那么 停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的专家系统中可能有极多的规则,规则之间可能还有相互的关系。事实基本上就是一条信息,基本对应规则中的 A 和 B 。推理机是让规则和事实“活起来”的东西。假设某个专家系统里一开始只有一条规则,就是“如果 交通灯为红色 那么 停下”,并且没有事实。当用户创造一个“交通灯为红色”的事实之后,推理机就自动发出停下的命令。相反,如果用户创造了“交通灯为绿色”的事实之后,推理机不会做反应。当然如果专家系统里如果有对应的规则,那么推理机就会作出反应了。比如关于“交通灯为绿色”的规则。
上面两段是我之前写在别的地方的,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上面介绍的应该主要是产生式系统。想详细了解推荐看维基或者书。专家系统的英文维基:Expert system。产生式系统的英文维基可能是这个:Formal grammar。全是公式,我基本看不懂。
我的点子主要抄袭了规则和事实。推理机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基本上很残废,但是我感觉够用了。毕竟我不是想实现一个网络版的专家系统,而是想实现一个普通人也能用的东西。另外前面我也说了,复杂的地方我抄不动。
这里我想怂恿一下读者。希望你们能根据我给出的信息想想如何实现,特别是“画大饼部分的解读”那节吹的那些功能。点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话你可能会更喜欢,就算你发现你的想法跟我的想法很像。另外看了我的想法后可能就会没动力思考了,我还是希望看到我吹的那些东西的不同的解法的。另外两本书应该对我的点子有比较大的影响,《自私的基因》和梅拉妮·米歇尔的《复杂》。
如果你进群看了我的点子的详细介绍的话,可能会觉得我的点子没有触及本质。我用现象主要是为了包含尽可能多的“东西”,以让我的点子有更广泛的用途。另外部分本质是可以用我的点子来表达的。不过我也不是那种顽冥不化的人,其实我想做一个探究和表达本质的系统,不过现在暂时没什么灵感。如果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的话,并且愿意告诉我的话,我很愿意听。
可能某些人会被那个琐碎灵感吓到,感觉过于复杂了。都是细节而已,我觉得主要思想还是挺简单的。另外可能那些复杂的东西用户是感知不到的。我每隔几个灵感抽样一个,然后看灵感是否需要一般用户操心。发现 46 个样本只有一个需要一般用户操心。灵感一共大约 450 到 500 个,假如是平均分布的话,算下来应该也就十个左右。我判断不是的标准比较宽泛,那些对一般内容消费者来说知道有好处,但是不知道也没什么太大坏处的我都不算了。
科学家穷。现代科学讲究的好像是一个投入/产出比。如果某项研究只对一小部分人有价值,那么科学家很可能是拿不到经费的。科学家好像对普遍规律更感兴趣。这是我之前在知乎问的一个相关的问题:科学家是否普遍只研究成功率较高的事?。有几个回答说有不追求成功率的科学家,但是感觉只是个例。
由于我是一个人做,钱和精力也有限,所以没法成立公司,所以没法用大陆的服务器。目前打算用香港的服务器。
首先我会控制那些不符合国内法律的内容,这也许能让网站在国内活得尽量久一些。然后尽量撑到被投资者注意到,然后有投资的话应该就可以到国内发展了。说实话我找投资方面信心很不足,毕竟之前找过,没什么成果。如果最终被墙了的话,我还有最终的手段,就是把网站改成英文的,服务美国。不知道美国会不会宽松一些,或者法律风险会不会很高?求打醒。听说美国消费者告企业很容易成功。有什么规避的方法吗?比如在服务协议里写上不承担任何责任?
首先第一个解决方法是筛选。如果某类人更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的话,也许可以尽可能地将他们找出来。然后再允许他们在一个论坛或群中讨论,而不受生产垃圾的人的打扰。比如某个区可以通过人群再划分为几个区。没有加入某个分区只能看不能回复。
其次第二个解决方法是“改造”。就是是提升生产垃圾的用户的素质。这个应该很难,但是我觉得值得尝试。
我本质上可能不是为了我死后别人怎么样,而是为了现在不焦虑。
我写了这么多应该是暴露了很多漏洞,想杠的话应该能找到很多能杠的点。欢迎杠主要是因为杠的人多帖子可能会更火,我不是喜欢被虐。次要原因是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喜欢杠的人也许能发现我的盲点。不能因为被杠有点不舒服就封闭起来嘛。
我的点子需要用户提供大量隐私信息,而很多用户可能不愿意提供。为此我设想了几个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让用户可以在一个账号上创建多个身份,将包含隐私的内容放到一个匿名的身份里。解决方案二:用户可将包含隐私的内容设置成仅自己可见,然后可通过自己的内容搜到其他的用户。不过这会丧失一些便利性。解决方案三:用户如果允许自己被匿名搜索的话,就算两个人的内容都是私密的,但是系统也可以匹配到相似度比较大的双方。我感觉解决方案三代码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稍微有一点点不确定。不过如果网站被拖库还是会泄露用户隐私。解决方案四:先选定一些随机的日子,然后让用户设置或上传那些可能有坏人惦记的隐私。然后用户使用了之后就全删了。也许能缓解一点被拖库导致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常见的知识都普遍有效吧。但是我还是对我的点子比较有信心。我的信心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有人格心理学这个学科;二,我之前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好像有很多知识都不普遍有效,问的是对自己有效的方法对别人无效的次数。总之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点子实现之后也许就能发掘出很多内容了。
另外就算个性化的知识很少,我认为我的点子也还是有优势的。所谓优势是相对于问答网站的。可以将我的点子理解为一个类似维基的服务,用户可以合作完善处理某个任务的方法。另外在完善的过程中,还可以验证方法的各种变体有多有效。另外兴趣肯定是因人而异的。前面说了,我觉得我的点子相比流行的推荐系统是有一定优势的。
我的点子之前给大概几十人看过,好像是没有看了之后很兴奋的人。一方面可能他们都是从赚钱的角度去分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点子过于新奇了。过于新奇的东西好像就不会引发人们的兴趣。我之前给别人看的都是原型和商业计划书,由于是给潜在的合伙人看的,所以我很克制。这个帖子主要是吸引对我的点子感兴趣的人,所以就放飞自我了。所以有可能有不少看完这帖对其感兴趣的人。
除了用户的不愿意更换网站导致的粘性外,我想不到任何护城河。
不过如果我的点子能火起来的话,我不太在乎是否能由我主导实现它的。我基本不是为了赚钱才去实现我的点子的。当然能靠这个赚钱我肯定不会躲着。我也不是为了名声。我基本是为了造福人类才想实现我的点子的。不知道我这么说会不会有人感觉我虚伪。这么说吧,实现我的点子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而且就算最终没什么成果也不太影响我的快乐。
从正经标题部分能看出来我的点子很不聚焦。但是水、电、互联网好像都不是很聚焦。其实我抄的专家系统也挺不聚焦的,跟人工神经网络一样都有很广泛的用途。
十多个人加群我就满足了。一个人没有也在预料之内。之前在 V2EX 看到有个项目宣传贴,项目跟我的点子比较像,OP 留了 QQ 群,结果只有我一个人加群。
首先对破坏大家的浏览体验道个歉。这贴对我个人实在是太重要了。另外就像我上面吹的,我觉得对人类也很重要。因为这两点我才决定频繁置顶的。可能主要是因为后者,只对我自己很重要的事太多了,我好像都没像这贴这么重视。
预计我会在一个星期内每天置顶两次,每次十分钟。如果前几天没几个人加群的话我可能会提前放弃。
帖子很长,估计很多人看完会忘记开头的某个东西,再说一次:这帖没有太多关于我的点子的细节,细节在下面的群里。
每个群都有我的点子的详细介绍,如果只想看详细介绍的话加哪个都一样。
Telegram 群 ID:BackupAndDiscussMyIdea
Telegram 群加群链接:https://t.me/BackupAndDiscussMyIdea。
Telegram 群二维码:
QQ 群号:693902681
QQ 群二维码:
微信群二维码: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