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需求,看房半年,输出点暴论,仅限成都地区,欢迎吐槽,欢迎讨论。
过去的新房上涨逻辑:大前提是人口不断涌入该区域,中前提是周边仍有未开发土地,小前提是房子符合改善需求。
大前提提供购买力,中前提是每一次土拍都是对该片区的重新定价,小前提是在该区域有竞争力 由于有限售政策的存在,新房扎堆区域实际成交量很低,当第一批新房解禁时,由于有增值税影响,实际成交量很低,不能显示出真实价值,而这时第二批新房开售,由于土拍定价(也就是未来第三批新房)+周边不真实的二手房定价,会显得新房也有性价比,也值得购买。
次新房房东定价逻辑:购买成本+持有利息+装修成本+交易成本+配套+收益,达不到这个定价在房东心里就认为是亏的,亏了就是不愿意卖的。但实际中,很难有投资渠道能覆盖利息成本,如果能覆盖利息成本,则意味着随意买房都是躺赚。所以目前的定价逻辑是支撑不住的,跨丝是必然的。
租售比:成都大部分房子的租售比极其难看,意味着如果忽略房子的涨价预期,大部分房子的收益不如存款。在成都,如果一套房子的租金回报率能到 3%,就能称为优秀资产,大多数房子的回报率在 1-1.5%之间。
租售比低的原因:
所以,成都是个房价和收入极不匹配的城市,当然国内多数地区也如此。
自用购房逻辑 :核心区域、改善人群愿意买、有流通性的房子。在继续展开之前,我先解释下我认为的概念。
哪些地方是核心区域:人口聚集的地方,工作机会集中的地方,配套成熟的地方。翻译:租金高的地方。虽然大部分房子的租售比拉胯,但仍有部分区域的租售比相对的高,这些地方,就是城市的核心区域。
但如果只看租售比,会选入一大票老破小,这些老破小虽然能住,但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基本居住需求,例如电梯、停车、绿化、物业。所以我引入了改善人群愿意买的概念。
什么是改善:改善可以是小换大,远换近,但我认为不够具体,所以自己给房子划分了等级。
置换人群往往是从低往高置换,但前提是手里的房子能卖的出去,城市还有新增购买力
何为流通性
卖的出去,挂出来能快速成交。例如,带学区的老破小。相反的,总价高的老破大。但任何属性的房子,当总价到达一定程度后,流通性都会降低,自己观察这个区间在 500w 以上。500w 以上的房子,无论品质如何好,都不太好卖。
另外一直以来有个别墅类房子流通性很差的说法,这里我给出自己的解释:
学区房
暴论:学区房是卵的,建议不要为了学区购房,虽然学区是撑起房价的重要因素。
理由:人口下行的大环境就不谈了,更重要的是,随着 gov 不断修房,已有的学区价值在摊薄,人话就是为了卖房子,新房集中的区域都会配套学校。
对于想要学区的同学:买市面上的挂户房,小面积低总价,不自住,买来只图挂户上学,总价需低于 100 才有性价比。
选房,楼栋
暴论:无论是楼层、朝向、归根结底人们在意的就两点:采光、视野。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