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投融资的角度看待"花旗称小米每卖一辆 SU7 亏损 6800 元"

75 天前
 leichnX
没学过经济学,也没在投资圈里混过,但是对这种行为背后的利益链条来龙去脉比较感兴趣,有没有做投融资的大佬,从专业的角度解答一下这些疑问
1. 花旗这么预估别人,他的信息源是怎么来的,数据是否可靠?
2. 花旗花力气调研别人的数据发表这种观点对自己的有实质性的好处,或者是酝酿着什么样的商业机会?
3. 为什么花旗发表一个这种观点分分钟能上热搜,是因为这种机构的观点很有分量吗?
137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13 条回复
Fish1024
75 天前
卖一台亏 6800 这有啥奇怪的。随着产量的增加,每辆车的边际成本会变低,也就是前期亏钱,中后期赚钱,很正常的定价策略。
est
75 天前
我之前写了一篇 传统 4S 店定价策略 https://blog.est.im/202005/stdin-003

LZ 可以参考下
Fish1024
75 天前
1. 数据源怎么来的,这种投资机构有专门的分析师,数据源可以从上下游产业链、内部人士等公开或不公开的数据源获得。
2. 有什么好处。很多投资机构都会发布分析报告,叫行业研究,或者公司研究。研究的分析与结论准确,说明你实力强,吸引更多的人买你的投资产品。
3. 很有分量。当然跟小米这种热门题材也有关系。
echo314
75 天前
小米都辟谣了,数据不准。
NoOneNoBody
75 天前
1. 不要看单一个研究是否可靠,它所有研究维持有 70%以上准确,就有指导意义
2. 顾问费
3. 信誉度

花旗不是闲得慌随便算计别人,它是投资机构,它需要信誉,别人才放心把钱交给它投资;基于这点,它需要维持它的“评估”接近准确。但是,并不需要每次都很准,因为每次都准的话那是“神”,无神论者是会把创造“神迹”的人灭掉的(参考《三体》提到的黑暗森林),所以只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准确度,提升信誉度,就是对自身有好处的
fzls
75 天前
感觉跟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差不多?过往的各种论断事后发现有道理,那后面别人也就愿意花钱去他这买咨询服务啥的
comexb
74 天前
车生产实际成本不高 主要是前期的研发费用 只要销量多 分摊降下来都是赚钱的 所有的车厂 卖车都是赚钱的
Pichai
74 天前
雷总发布会上说亏一万也是亏,亏三万也是亏。基础版价格公布前后那段时间。
这机构说少了,难怪小米要辟谣!
zx4824
74 天前
经查证,是卖一台亏 68000 元哦,也就是卖一台亏 1 万美元左右

很正常啊,汽车是现代工业+大工业产业的代表,这个行业都这样,不会走高端,而是需要走量平摊前期成本

就连大部分人看不上的 28nm ,中芯投 500 亿才能建一个 28nm 晶圆厂,为了平摊前期投入,可持续生产,必须上量,上量后才能分摊成本

以前几十年那种,手工业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奢侈品逻辑,没法在现代市场存活的,因为技术投入(高科技设备等)远远超过了手工成本投入(奢侈品请老师傅)
SHOOT
74 天前
卖车不需要挣钱。只要市场占有率大新能源车保养跟维修这一块足够车企吃的了。 新能源出险的概率跟费用不是燃油车可比的,提速快,还有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所以保险才会不待见新能源。 平均出一次险都要几万块
est
74 天前
@SHOOT 电车保养并不挣钱。当然小米 su7 保养挺贵的。。
SHOOT
74 天前
@est #11 挣钱肯定是挣钱的。只是你觉得电车保养就几百块不多。但是它成本其实只有几十块。 挣你个三五百还是轻轻松松的。还有些没良心的店忽悠让你换这换那的。不换就吓唬你不给质保
zznext
74 天前
我怎么记得是亏 68000 ?和蔚来差不多,蔚来搞换电,花钱建设换电站,间接拉高车的生产成本。信息源这个来源太多了,主要看花旗整合能力。比如以前有做空公司狙击瑞幸咖啡,花了大力气从监视瑞幸源头进货车辆,中央工厂出产,甚至对门店每天的客流量、单笔消费、员工支出,多维度整合信息,证实它造假。像小米上市公司,更不用说了,财报必须公开,北京工厂又是明摆,还能进去参观,想挖出单车制造成本应该是没问题。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032710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