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否会因为经常充电而显著缩短电池寿命?

10 天前
 erwsd32ew

在我看来好像是个常识,不能经常充电,我一般在手机电量到 20 以下才会充电。但是突然想到,似乎又不那么应该,毕竟这个理论我听了很多年了,科技的发展即便影响也不应该到明显的地步。我问了 GPT 给我了一个很惊讶的回复,似乎频繁充电才是正确的。那么,有没有专业人士,它说的是正确的吗?

手机电池的寿命确实会受到充电习惯的影响,但现代智能手机通常使用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比早期的镍镉( NiCd )和镍氢( NiMH )电池要更加耐用和高效。
1.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理解如何充电习惯影响电池寿命:

2. 充电循环:锂离子电池的寿命以充电循环次数来衡量。一个充电循环指的是从 0%到 100%的充电过程或多个部分充电过程的总和达到 100%。随着充电循环次数的增加,电池容量会逐渐下降。

3. 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现代手机通常有防止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的保护机制,但保持电池在 20%-80%的区间内充电,可以延长电池寿命。长时间保持满电状态或完全放电都可能对电池产生负面影响。

4. 高温和低温:极端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有害。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充电或使用手机,也避免让手机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运行。

5. 快充技术:虽然快充非常方便,但频繁使用快充功能可能会产生更多热量,从而加速电池老化。如果不急需快速充电,使用常规充电速度可能更好。

总的来说,经常充电并不会显著缩短锂离子电池的寿命,但一些优化的充电习惯可以帮助延长电池的整体寿命。```
101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14 条回复
tool2dx
10 天前
这规律不适用于苹果,闲鱼上一般充电次数和电池寿命成正比。
uuhhme
10 天前
没觉得,我经常充电,不过百分之 80 左右发现就会拔掉,百分之 20 就充电
IvanLi127
10 天前
只要每次充到八分饱就停止充电,那电池会长寿。这说法存在好多年了,没见过有什么反面例子
smlcgx
10 天前
我觉得他说的对,我一直是浅充浅放,不过热,2 年半了还有 87 ,爱思显示 91

电池寿命说的是循环次数,不是充电次数
someonesnone
10 天前
反正一百换个电池 完全不在乎怎么损耗(安卓)
kyor0
10 天前
gpt 说得对啊
leostone
10 天前
B 站何同学有一个还算详细的电池测试 可以看一下 .
YsHaNg
10 天前
@tool2dx iPhone dc 转换芯片太拉 效率非常低 全浪费成热量 高温电池寿命自然下降快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c1NzQ4MA==&mid=2654438939&idx=2&sn=ea8a3d4fb1b6a447bba339395e891052
xiangyuecn
10 天前
零下十几度 手机拿出来半分钟电量从 99% 掉到 1%,1 分钟不到黑屏关机,感觉机子电池到了严寒的北方水土不服😂 回家插上电恢复正常,用了 4 年多了电池感觉和新买的时候区别不大 日常插着充电器

感觉跟电池容量也有很大关系,容量大衰减个 20%-30%都没啥感觉
msg7086
10 天前
频繁充电是正确的。别说锂电池,就算是镍氢也是频繁短充更好。
比如我的车,用的镍氢电池,一般能用 15 年左右,车载电脑常年把电量保持在 30-70%区间内。
datocp
10 天前
试着在 B 站搜索看看,曾经有个视频讲到这个 80%的问题,似乎重要的一点是,正负极的比例也并不是 1:1.个人也长期养成 80%的充电。
之前用 Full CHARGE ALARM 充电警报,现在用需 root 的 AccA 插一晚上都没问题,最多充到 80%。
june4
10 天前
最大的危害是高温,别边玩游戏看视频边充电或在户外高温下使用。
wu67
10 天前
b 站有评测视频. 怎么冲其实影响不算大, 当然差距是有的.
更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在发热量大的时候充, 高温比充电频繁更伤电池.

还有上面说镍氢的, 跟手机锂电都不是同一个类型, 有什么可比的...
ashes1122
10 天前
和两个朋友一起买的 15 ,我是有空就插上充电,她们是用到快没电才充。
现在我的电池健康度是 100 ,她们的只有 94 95 这样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05067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