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舅舅老家

63 天前
 hekouwang123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是 xxx 吧?”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

“是的啊,舅妈你怎么给我打电话了?”

昨天突然接到舅妈打过来的电话,平常舅妈是不打给我的,一般都是爸爸妈妈跟她沟通,大概的意思就是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已经搬到县城里了,表哥表嫂在县城买了新房子。

匆匆说了几句之后,舅妈说打电话比较贵,就不多说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一直认为打电话很贵,所以一般不是急事就不会打电话的,打电话也是先确认好是本人,然后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题,说完之后就迅速的好像很无情的挂断了。我每次接到老家的电话,总是有些心惊胆战。

我和舅妈说了不到 5 分钟就挂了,电话虽然打完了,心却一直很难平静下来,心想:这下估计基本告别舅舅老家了。

舅舅家属于在另外一个镇子上,虽然听上去不是很远,但每次去他家都要翻过好几座大山。以前去往他家的路只有一条公路,盘山的公路一直在修,,曲曲折折的,印象深刻的是,每到下雨天,这条未修缮的路就会变成一条泥巴路,这里一个坑,那里一个坑,没坑的地方路都是松松软软的,有坑的地方往往都积了一滩水,车子稍微开的快一点,就会左右摇晃,贱的路人一身泥,但是在这种路上,你又不能开的太快,因为急转弯的地方很多,路旁边就是悬崖,有些地方只有树木栏杆简单的遮挡一下,有些地方连这种栏杆都没有。碰到转弯处两辆车会车,都得异常小心。

关于去舅舅家,有好几种交通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靠腿,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和我徒步去舅舅家,全程要两个多小时,什么是翻山越岭,就是你从山底一路向上爬,爬到了一个山的高处,又沿着山路走到另一个山的谷底,然后又继续爬到另一座山的山峰,循环往复,翻过好几座山。我那时候年纪还小,完全不懂得疲惫。每次跟爸爸妈妈爬山,都会走在最前面,走了一段路之后,在前面等待爸爸妈妈很久,嫌弃他们怎么走的这么慢。

在我看来,爬山就跟在玩一样,山上大部分地方一个人都没有,很安静,仿佛整座山都是自己的,走到一片密林里,有时候没有路,需要把一些茂密的草拨开,感觉就跟丛林探险一样,树上时不时的有野生松鼠窜过去,他们速度很快,很怕人,只有在这种茂密的树林里见到,平时见不到,很稀奇。走出密林之后,有时候也会短暂的碰到一小块平原,有一个小村子,村里只有三两户人家,土房子像抱团似的聚在一起,屋顶上的烟囱升起缕缕炊烟,在准备中午的午饭吧。我觉得很神奇,小时候总以为深山里住的有神仙:他们难道就是隐居在此的世外高人或者武林侠客?

等在山头看到了远处舅舅家的村子,就更兴奋了,总算爬到尽头了,兴奋的朝着爸妈喊:我们快到了,我们马上就要到了,像是完成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现在想想,我对山的热情似乎在童年时代用光,在这一次次爬山过程中,憧憬着山,敬畏着山,敬畏着山,习惯了山,厌倦了山。现在长大了,对山没有任何感觉了,爬过泰山,爬过黄山,内心毫无波澜,这跟老家的爬山体验有什么两样?

第二种方式在路上拦车,简单一点的就是那种非法改装的三轮车,本来是拉少量货的,焊上顶之后就能遮风挡雨,就可以载人了,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面包车,这种就是豪华一点的载人的交通工具了。要坐车时就在马路边上等,看到有搭车的可能性的车子,就站在马路边招手,司机就会停下来,有时候司机去的方向跟我们要去的方向相同,相当于是就是顺路车了,这时候就按照按照人头的价格收费,有时候司机也是漫无目的,我们就得请车,请他专门送我们一趟,土话叫做请车,其实就是包车了,这时候收费就很贵了,因为路上不一定能捡到人,按我们包下整辆车来算。

第三种方式就是自己开车了,现在每次回家过年,逐年发现大家买车的越来越多了,就算是家里房子很破,为啥不花钱先让自己住的好一点呢?为什么要先买车呢?原来我不理解,现在逐渐明白:在农村,有一辆自己的车真的太方便了,没有出租车可以打,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一个目的地与另一个目的地动不动就距离十几二十公里,谁现在能动不动徒步几个小时去啊?更何况走家串户的还会带些东西过去,带些东西回来,没有车实在很难办。

说了这么多去舅舅家的方式,就算是徒步这种落后的方式,还是自己开车这种便捷的方式,都是要去舅舅家的。为什么呢?因为舅舅家是比较铁的关系,长辈众多,外婆,外公,小外公,舅舅,舅妈,是老家数量最多,关系最硬的亲戚了;在我留守在家,无人愿意收留我时,也是舅舅一家照顾了我两年多,照顾我吃喝,带我体验农活,陪伴成长。现在回顾那段时间,也是我一个人在故乡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一段生活。所以即使就算有时候真的在外地过年,别人拜年电话可以不打,但是舅舅家的是一定要打的。

而现在,随着外公,外婆,舅舅相继离世,长辈层只剩下舅妈在老家带孩子,这次他们在县城里买了房子,以后估计也很少会回到老家了把。有时候一搬离老家,老家立刻就成为了一家旅馆一样,一年中回来几次,房子也是和人一样,需要经常维系和搭理,一个房子经常没人住,就会缺少人气,房间里到处都会生灰,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大扫除三天。回到老家也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得买,其实跟外面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没有外面方便。

不知道外面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老家住在村里的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开始往城里搬迁,甚至往大城市搬迁。

2771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生活
30 条回复
hallostr
63 天前
读完 op 的文字,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去外婆家的兴奋,虽然很小的时候还是主要靠徒步过去
也有和 op 一样重要的亲戚,姑妈,也是需要一辈子都应该感谢的人
亲戚很多,大多关系也越来疏远了,我们这代人远不如自己父辈那代人在维系亲戚关系上的付出;以后这种情况只可能会加深,而那种小时候徒步一个小时才到达亲戚家的激动心情也可能再也体会不到

可能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了吧
wjploop
63 天前
写的真好啊,看完这帖子忍不住又看了 op 《周末》《来上海 8 年了》等帖子。经历相似,唤起了自己都已忘记的东西,比如山中神仙。
punish19
63 天前
乡下的老家是相对宁静、稳定的,偶尔真•鸡飞狗跳;城市里喧哗,也充满未知。
cufezhusy
63 天前
我爷爷也是来自江苏乡下的一个小农村,自从爷爷奶奶过世后我再也没回去过。

我印象里也记得那个在各种河道里的江南小农村,小时候记得要先坐公交车到一个集镇,然后从那个镇子坐乌篷船回到那个村子,踏过一片竹林就能看见爷爷奶奶家里的那三座茅草屋。

据说,这个村子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兵也从来没有找到过。
SiWXie
63 天前
读你的文字像喝一杯茶,慢慢品味,口有余香
hekouwang123
63 天前
@hallostr 时代在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亲戚之间来往更便利了,但是却来往更少了,我这一辈的亲戚都不是很亲,出门在外,爸妈想的第一件事找有没有认识的亲戚
hekouwang123
63 天前
@wjploop 谢谢,也是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来很多,回忆一下子全都涌上来了
hekouwang123
63 天前
@punish19 是的,每次回到家的感觉就是节奏慢下来了,周围环境变安静了,住的地方空间大了很多
hekouwang123
63 天前
@cufezhusy 坐乌篷船的感觉真好,听你的描述像是世外桃源的感觉,上次去西山岛逛了一圈,觉得到年纪大了,做不动牛马,在这里隐居倒也挺好
hekouwang123
63 天前
@SiWXie 谢谢,每次看到这种暖心的评价让我更有写作的动力。
Honekoneke
63 天前
确实读起来涓涓流水一样,能跟着思路建立起对描述场景的认知,还很有回忆小山村的感觉。
很能理解一定要去舅舅家串门的原因了。
山和海都是,感觉见多了就不会再有特别感觉,这也是出门旅游见识见识更多的必要性哈哈哈。
conge
63 天前
一个人活一辈子,就是积累些这样的经历吧
imjiaoyuan
63 天前
赞同楼上
@SiWXie
OP 有博客吗?想来个 RSS
uqf0663
63 天前
楼主文笔很好,虽然我在平原的城市里长大,跟楼主有截然不同的童年,但是阅读楼主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一切,感叹一下,是啊,我们这辈人跟亲戚宗族的关系日渐疏远了,各人因为社会生活愈发碎片化,随着上一辈的陆续离去,跟同辈亲戚话不投机变得无话可说无比尴尬,渐渐失了联系。曾经我需要买一个柜子,我是直接打开 APP 搜,我爸却拿起电话打给某个远房亲戚的儿子(他就在做这个生意),当时就很感叹时代变了。
mulu
63 天前
读着真舒服,慢慢读,慢慢品味~
ahu
63 天前
1 、虽然你说告别,但我相信你还会时常回去看看的,尤其岁数越大越想去
2 、那远山呼唤我,千百次路过。这是打动大家的根本原因,也是楼主少年时代的幸运
3 、楼主一定有颗细腻的内心,所以极具写作天赋。建议多写,可千万别浪费了这份才华
key2l
62 天前
那山那人那狗
djs
62 天前
小时候我得翻山才能去舅舅家,后面他们都搬出去了,至今我记得我舅舅家搬了 4 次
外公也在几年前去世了,外公在世的时候,每次回去我都是空车回去,满载而归,甚是想念我外公
hekouwang123
62 天前
@Honekoneke 是的,出门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hekouwang123
62 天前
@conge 年纪大了,不管是富有还有贫穷,经历或者阅历是对于个人最宝贵的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108607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