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次发布会之后,感觉大部分人都没掌握到黑点

2016-10-30 00:01:14 +08:00
 Sequencer

touch bar 是个好设计
然而苹果还没痛下决心把 fn 键砍了换 esc
touch bar 远不及 trackpad 刚出来的时候那么划时代
发布会过度吹捧了
倒是 touch id 很值得庆祝

这次值得黑的地方就是 ddr3 最高 16G 内存和 GPU 还有 6 代 i7
感觉配置上没有接口那样求新
不过日常使用除了 AE 蛋疼之外也没什么可以吐槽的地方(分段渲染或者外接显卡足够解决)
砍接口砍的大快人心
一年之后市场就会铺满 USB3.1
运气好 iPhone 也会改接口
唯一问题只是 TB3 的设备太贵较难普及

现在就等 NMB 出 touchbar 然后用 NMB
或者 MBP 明年年中升配置
以后的工作完全可以 SSH 或者 VNC 上实验室的工作站跑代码
买台 Gen8 放家里当私人云

6778 次点击
所在节点    Apple
60 条回复
Quaintjade
2016-10-30 15:16:15 +08:00
@imn1
我印象中,国内生活中拷贝还是软盘直接跳到了 U 盘,没经过光盘。
光盘虽然有可读写的,但太贵了,而且还要光驱和刻录软件支持,还要带壳防止磨坏。

盗版倒确实大都是光盘。没感受到光盘阶段大概是我那时没关注过用户间交换吧,都是直接去电脑城买现成盗版碟的。
mauve
2016-10-30 15:16:42 +08:00
楼主说 TB3 便宜?可以去淘宝搜搜“ thunderbolt2 扩展”和“ Thunderbolt3 扩展”,看看哪个贵
yoa1q7y
2016-10-30 15:21:15 +08:00
哎 一个本够用三五年了,何必关心这么多呢
Quaintjade
2016-10-30 15:24:48 +08:00
话说 touch id 有啥用啊?除了 win 机器的指纹解锁和 apple pay 还有啥?

我觉得指纹解锁可以靠蓝牙手环之类解决(参见小米笔记本)。支付可以靠 NFC ,支付时手机在电脑上刷一下,这样硬件隔离安全性更高。
X1 Carbon 2014 那代是有 NFC 的,可惜没有软件实现支付功能。
imn1
2016-10-30 15:30:19 +08:00
@Quaintjade
这个感觉也没有错,国内外环境不同,但从时代进程看,是光介质 /互联网让软盘生产式微的
像我接触网络比较早,废弃软盘也就很早,因为电子邮件附件 1.44M ,即使当年贺氏猫拨号收下来也不会太麻烦,而且几乎不会文件出错,比起软盘要双份拷贝防止介质错误更省心

但当年很少人上网,一来贵,二来拨号还占用电话线
正如现在国内还有很多用户使用没联网的 XP 系统,即使微软停止更新维护,与他们也没什么关系,道理是一样的
Cu635
2016-10-30 18:23:54 +08:00
@imn1
你也说了“国内因为价格还是比较贵没有流行起来 ”,我也说了“能读写多次的光盘又太贵”,这点咱俩都知道。

不过确实,我想的是国内没有想国外。

但是没有到软盘那样的“流行”程度怎么能说“取代”?再说了,当时安装了 rw 光驱的电脑(台式机)也没有不安装软驱,所以也不能说“取代”啊。

而你在说早年的“公司局域网”的时候,不要总是看着大公司,别忘了还有很多很多的小公司小企业,而这些小企业的总数加起来也是个很大的市场。那些小公司在早年的时候哪里有什么“公司局域网”啊。


@Quaintjade
国内的“用户交换”主要是接过来盗版碟,把文件复制下来,或者用虚拟光驱做成镜像放到硬盘上,然后再把借来的光盘还回去……

其实光盘没有完全取代软盘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读写的光盘加上刻录机太贵了,便宜的有只能读。后来 u 盘才终于完成了这个使命,再后来就是网络了。
abao00001
2016-10-30 18:52:22 +08:00
@Quaintjade 有的,以前我用光盘备份,还有下载的资料也都拷贝到光盘上。根据每个人使用情况而定。
abao00001
2016-10-30 18:57:32 +08:00
@heat 是,我认为是会改变,但是感觉早了一点,况且也不一定是向着 type-c 改变,也许这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magsafe 取消我真觉得不方便,要是被人碰到电脑掉下去怎么办……我是觉得统一充电方式很好,但是如果也能做到到防止把设备碰掉就更好了。
imn1
2016-10-30 19:16:21 +08:00
@Cu635
大家定的时间点不同,我指的是主流品牌电脑取消软驱,你指的是市场上消失,有时间差,而且时间差很大(约 10 年时间差),这样讨论下去没完没了
至少 2013 年我还见过用软盘的(偏远地方),完全取代很难定

至于两种设备同时存在,这个肯定啊,不是家家都能像苹果那样直接用一个替换另一个吧,我正在用的平板就 type-c 和 type-a 都有,但将来如果都是 type-c ,就不影响 type-c 取代 type-a 这个说法

1998 年苹果首先撤除软驱,至 2003 年 dell 撤除,基本主流品牌都不再提供软驱,但零售仍然存在,直到 2011 才基本全球停产软驱
首款 U 盘却是 1999 年面市,还未大范围销售,而朗科、 IBM 等都是 2000 年才在北美销售,而且当时 U 盘是相当昂贵的,显然主流品牌撤除软驱并非因为 U 盘
abao00001
2016-10-30 19:17:32 +08:00
@heat 你说的还有一个问题, iPhone iPad 和 laptop 的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和电流是不同的,如果苹果不能做出一个可以智能切换的适配器,结果是带一根线然后三个适配器。我宁愿多两根连着的线,也不想多一堆的转换头。所以我虽然有新的电脑,还是把 7 、 8 年前的 MacBook pro 顶配升了 ssd ,虽然重,有光驱,有雾面屏,有呼吸灯,各方面无比的贴心。
terence4444
2016-10-30 19:36:04 +08:00
@Sequencer
@imn1
@Cu635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软盘消失并不是因为光盘,的确是因为 U 盘和移动硬盘。

USB 口我记得 P133 的机器上就有了(也有可能记错了),有 CD-ROM 的时候个人还是主要用软盘交换数据。
如果软盘是由于光盘消失的话,至少也应该是 CD-RW 时代,但那个时候 U 盘价格已经不是很高了。
loading
2016-10-30 20:04:33 +08:00
配置到顶,谁还会去再买台 iMac?
lobbk1209
2016-10-30 20:52:19 +08:00
@heat 窃以为 Type-C 普及的阻力不在鼠标键盘。无线键鼠自不必说,有线键鼠一般也不会带着到处跑,所以转接一下也没啥大不了的,不会增加负担。
最关键的是这一整套 USB 3.0, USB 3.1, USB 3.1 gen 2, Thunderbolt, Video, Charging 等等统一成一个接口可以实现的茫茫多的各类功能看似美好。
但是!但是,他奶奶的线不一样啊,有单充电的,有 Thunderbolt, 有支持 Gen 2 10Gbps 的,有只支持 5Gbps 的,再加上哪些另一端不是 Type-C 接口的就更多了,我不认为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搞清楚。我他妈的原本不用想那么多,视频接视频口, U 盘接 USB 口简单无脑。现在呢?两根看起来一摸一样的线功能不一样?太虐人了吧?
个人感觉一般消费者能区分开 USB 3 vs USB 2 就已经不错了,再让他们搞清楚为啥一个口又是神马鬼雷电,又是 USB 3.1 ,而且还跟 NMB 上的那个不一样……
如果某个特定连接方式会对硬件有不良影响甚至损坏,那就好玩儿了😂

这是我觉得这次接口换代最蛋疼的点。
imn1
2016-10-30 20:57:54 +08:00
@terence4444
这样说吧,软盘从使用率降低到消失过程相当长,纯粹说单一因素也不合理
然后 U 盘的发展过程也相当长,两者有时间不短的重合时间
我主要指软盘的使用率大幅降低(并非指市场消失),主流电脑品牌移除软驱的时间,在这个时间 U 盘还没有开始销售,见 49L ,所以软盘的在开始退出市场(只是开始,还未完全退出),不是 U 盘起作用,但 U 盘降价普及后,也确实自由落体般加速了软盘退出市场

我个人 96 年就弃用软盘了,传送文件给其他人就是大文件光盘, CDROM 在 92 年就有售, 96 年前已经是电脑标配,给张碟人家读完全不是问题,小文件 internet (主要是 email ),自己携带文件,则是用 2 寸 IDE 硬盘(公司出钱买的),但不是移动硬盘,是直接在主机装插。且 2000~2002 年 QQ (OICQ ?)就开始普及了,实时传送文件已经不是难事,但 U 盘当时在大陆还是“奢侈品”,那时 8M 的 U 盘个人根本买不起(不划算)
CD-R 在 98/99 年左右已经降到 10 元左右一张,至于 RW ,我其实至今的使用还是个位数(含 DVD/BD ),几乎没用过,因为价格上 RW 是 R 十多倍,烧一张 R 10 元左右也不算浪费,至少 97 ~ 2003 年间都是烧碟给客户的
crowxjy
2016-10-30 20:58:09 +08:00
touch bar 真的不是个好设计
合适的使用场景太小

首先所有需要重度使用鼠标的场景先和你说 goodbye 了
而不用鼠标的基本都是一手键盘一手触摸板或两手键盘
对于常用的操作,无论是从视线移动还是手指移动看,快捷键效率远大于 touch bar ,所以首先这些场景基本挂掉
而不常用的操作放到 touch bar 占据位置本身就是个不合理的行为
剩下的场景基本就很小了,其中相对比较不错的我能想到也就是拖动播放器进度条与指纹支付了。
但拖动播放器进度条比精准比不过,比方便又真的比触摸板方便么?首先多数人的常用手是右手,使用触摸板也是用右手,进度条是从左向右的,拖动进度条(可以类比手机看视频拖动进度条)使用右手也会更方便。想象一下你的使用场景:打开 /切到某个播放器软件,这时你的右手在触摸板上,你想跳过开头,你滑滑手指到屏幕上的进度条上然后按住拖动和你低头抬起手臂(不信你自己感觉下- -你要是手长那我没话说)把手放到 touch bar 上再拖动,哪个更方便呢?
拖动进度条唯一方便的场景也就是你现在正在使用的就是这个播放软件,不需要打开或切换,比如看爱情动作片看一半,前戏了半天想快进到关键地方,用 touch bar 拖动进度条会比用触摸板拖动显得稍微方便一些。
指纹支付的方便又更多的在于 touch id 而不是 touch bar 。
seashell
2016-10-31 00:02:16 +08:00
@yangyaofei 那不一定,万一被 AMD 的 PPT 吓到了牙膏挤多了也是有可能的
seashell
2016-10-31 00:04:19 +08:00
@paulagent 肩挑背扛
bibizhang
2016-10-31 00:23:41 +08:00
苹果的任何产品我买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之中,从来没有一丢丢是因为他配的是什么接口而决定购买的,一丝丝都没有过。所以这次在接口上的所谓“革新”我完全无感
Cu635
2016-10-31 00:39:04 +08:00
@imn1
我倒也没说“从市场上消失”,毕竟这个指标太严格了。

我就是觉得,在大众市场不安装软驱,不方便处也极少的时候,这个软盘就算被取代了。那些特殊领域不算。

这么看来这个指标就是那些兼容机不再标配软驱,需要软驱的话得客户主动要求。

别忘了,兼容机市场也是商家 /有经验的人一带一大片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己写配置单的。

我一直觉得,苹果机不能作为技术换代的指标,不过我毕竟是马后炮了:雷电接口的失败普及。

而主流品牌机取消哪个配件作为指标也不合适:品牌机大部分是卖给单位的,而正像你说的,(买得起品牌机的)单位里面可以使用局域网传文件从而减少了软驱的需求。


还有,不要忘了单位 /公司的“福利”, u 盘价格还在中高档的时候,个人买不起或者说买了不划算,单位 /公司可以作为福利发放啊,有了 u 盘,软盘自然就慢慢不用了。

不过关键还是在价格因素,可读写的光盘价格太高没能完成取代软盘的使命,价格便宜的一次性写入光盘能力不足完不成取代软盘的使命,而到了 u 盘,成产成本和价格降的太快了,把软盘给结束掉了。

但是 u 盘成本估计也就现在这样了,比光盘高不少,它能取代软盘,却在软件分发领域取代不了光盘:现在软件分发要么是通过网络下载,要么是通过光盘分发了。 u 盘很少。


@terence4444
win98 都有 usb 的驱动,和 xp 自带的驱动类似,只不过得自己找手动安装。
mrlawrence
2016-10-31 09:26:55 +08:00
大家黑价格这一点,我个人是认同的。至于其他,不敢苟同。
当然,果粉和黑果粉的对决,个人喜闻乐见。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316515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