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子迟
不知不觉间,「 Underscore 源码解读系列」进入了真正的尾声,也请允许我最后一次 po 下项目的原始地址 https://github.com/hanzichi/underscore-analysis
这半年以来,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共计写了 25 篇随笔(包括此文),也给 underscore-1.8.3 的源码加了差不多 1500 行 注释,对于当初说的要做「史上最详细的 underscore 源码剖析」,至此我也觉得问心无愧。
本文不想说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学到的东西,能写的都在前面 24 篇随笔中了,只能意会的我也说不出来(感触最深的是闭包的强大)。本文是一篇「水文」,不谈技术,抛开代码,听楼主扯扯淡。
早期的几篇随笔都有「 Why Underscore 」这一节:
阅读一些著名框架类库的源码,就好像和一个个大师对话,你会学到很多。为什么是 Underscore ?最主要的原因是 Underscore 简短精悍(约 1.5k 行),封装了 100 多个有用的方法,耦合度低,非常适合逐个方法阅读,适合楼主这样的 JavaScript 初学者。从中,你不仅可以学到用 void 0 代替 undefined 避免 undefined 被重写等一些小技巧 ,也可以学到变量类型判断、函数节流&函数去抖等常用的方法,还可以学到很多浏览器兼容的 hack ,更可以学到作者的整体设计思路以及 API 设计的原理。
其实这并不是直接原因,「导火索」是当时(三月末)学习函数节流和函数去抖的时候,发现很多文章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了解到 Underscore 封装了这两个函数,但是一用却发现了它的 BUG !(详见 一次发现 underscore 源码 bug 的经历以及对学术界『拿来主义』的思考 一文)
Underscore 早些年就接触过,对其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个轻巧的工具库」,会不会还有其他的 BUG ?同时源码这么短(之前想过看 jQuery ,被接近 1w 行吓回来了),耦合度低(可以一个个方法分开看),也进一步激发了通篇解读的兴趣,想着这一路下来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同时确定了写系列文章的 idea 。
哪里写?想都没想就确定了主战场 GitHub 。之前我是不玩 GitHub 的,现在已经离不开了,每天不刷个几十次都手痒。为什么确定在 GitHub ?理由很简单, GitHub 有逼格啊(毕竟是全球最大的同性交友社区)。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写完了没人看无疑是对自信心的极大打击,同时也需要大家来提出宝贵的意见。为此,几乎每一篇完成后,都会在以下渠道分享:
其实主要就是前三个,后面两个用了一段时间感觉不大好就不用了。极客头条个人感觉分类有点乱,同时因为是 CSDN 旗下的,个人对 CSDN 没太多好感;干货集中营的话,维护者是「 daimajia 」大大,感觉移动开发者关注的会比较多。
分享的话,如果脸皮厚的话,也可以在微博艾特一些圈内大大们(楼主脸皮比较薄 ...)。
当然,我不仅在 GitHub 的 issue 里写,还在以下一些渠道写:
简书的话,后面断断续续不更了,个人喜欢专门的 IT 类博客,而且觉得简书的 Markdown 渲染有问题,为什么都说它的 Markdown 体验好 ... sf 和 伯乐在线 的话,阅读量还是可以的,只是它们不是专门做博客系统的,基础的分类归档功能都没有(或许是我没找到?),以后应该还是会以博客园为主要战场。
underscore.js 的源码解读画上了句号,接下去干嘛?其实楼主对以下几个库也挺感兴趣的。
那就这样吧,749 Star / 140 Watch / 153 Fork 算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吧 ^_^
也许我韩子迟还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