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juster 这个问题在根本上是商业健身行业信息不透明、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没有合格的监督体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我国对「健身教练」的执业资格认定很乱,各个部门有自己的一套资格证书方案,导致国家认定的教练资格证书公信力不足,因此绝大部分私教会选择 ACE 、 NSCA 等国外机构或亚洲体适能等第三方机构的证书。但这些机构的认证本身良莠不齐而且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大部分非业内人士到了健身房只能看到私教写出来的一长串证书名称,根本不可能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和含金量。
另外在全国范围内,私教的人才缺口很大。从体育专业科班毕业出来的人只有一小部分会进入到私教领域工作,而且他们还需要在毕业后进行培训和学习才能够胜任一个称职的健身教练。可以说很大一部分现有的私教是没有体育教育相关的科班背景的,其中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健身爱好者转变为健身教练的(在此忽略行业内那些少数的阴暗面)。这样半路出家的人,不能一概而论说教学水平都很低,但是绝大部分其实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很难在健身(健美 /健体 /力量举 etc.)这项运动上本身获得成就、钻研健身教学技术也难以得到社会上的广泛认同(获得运动科学相关硕士博士学位等)。因此很多私教也就只着眼于赚钱,造成了现在的种种负面新闻,这是不可否认的。
健身文化现在仍然处于一个没有普及开来的小众范畴,一个健身房里面的教练水平如何基本上只有在跟他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知道,没有公开的信息交换途径。去一个新的健身房选择素不相识的教练基本就是赌运气。做的比较好的传统健身房靠爱好者小圈子内部的推荐获得新客源、现在兴起的以私教为中心的“工作室”模式说白了都是在这种信息不公开情况下的一个权宜之计,核心还是小范围的口碑驱动。什么时候健身房和私教也能像美团大众点评上挑选餐馆那样有大量不同客户打分评价甚至像对单个菜品评价一样来单独评价健身房里的私教,健身房和私教才算是能真正走入主流视野,不至于让新客户产生“水深”的感觉而担惊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