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经历及我为什么选择创业(上)

2020-05-28 22:58:22 +08:00
 grofis

前两周看到这篇文章 https://www.v2ex.com/t/670837, 当时心里一颤,怎么跟我的情况一模一样。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辞职的事情已经坐实了,因为已经在家里赋闲了一个周(比预计的提前了)。那么现在就来总结下我已经毕业工作后的这七个年头吧。

文章会比较长,我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本来是有图片的,但在这里 V 站上上传不方便,所以就没发。后面会在我的个人博客网站上发布图片版的。

文中可能会直言一些品牌的名称,如果你把它当作广告来看待我也没办法,要这样直言不讳的字句都能有广告费,那么谁不愿意写文章呢。下面就开始吧:

=====前言=====

我是 2013 年毕业的,那时候应该算作是国内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的时期。

毕业之后我就回到了省会城市工作。我们这是三线城市,也是现在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的企业生存要么背靠政府,要么有人脉有资源,要么就是从传统企业里面开设的子公司,总之就是得有靠山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

到今年 4 月 22 日离职,我工作近七年,在三家公司干过(跳槽率应该不算高,至少每家>=2 年了),存款 15 万。虽然手头有点闲钱,暂时饿不死,但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所以总要找点事做做,比如写写回忆录,卖卖书籍啥的。

下面就是我对我七年工作的一个总结,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

一. 初入职场:我是怎么实现直播的( 13-16 )

=====第一个项目:直播 App=====

我待的第一家企业是交通行业的。那时候移动端 App 发展得如火如荼,每个行业都想搞 App,我们公司也不例外。我进公司之后接到的第一个活就是做直播。没错,那时在 2013 年,在手机上做直播。13 年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想法算是非常赶时髦非常前卫了。但是呢,直播这个东西是有瓶颈的,一个是手机的配置,另外一个就是网络速度,两方面都会对直播的效果产生限制。

最要命的是实现的技术,那时候估计没几个厂家是在做这个的。研究了大半年总算是实现了两台手机之间的点对点直播,使用的是 Adobe 的 Flex 技术,不是前端 CSS 布局里的 Flex,而是一个免费的开源框架,Adobe 出品,用于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和桌面 App 。

用的语言是 ActionScript,类似于 JavaScript 吧。Flex 开发手机 App,和现在 Dcloud 开发的 H5 跨平台 App 差不多,也有个天杀的基座!!!这个基座是个什么玩意呢?就像 java 的运行时虚拟机吧,没这个基座开发出来的 App 就是空中楼阁,或者说是软脚蟹,根本用不了。说明这个技术从诞生开始就有先天不足,后面只是一直在修修补补而已。

说实话我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候用的 Flex 技术和数字天堂,就是 Dcloud 的技术架构挺相似的,巨多的名词,巨多的技术,巨多的产品线,牛皮吹得特别响,然而你拿起来用的时候,用啥啥不顺手。

服务器端选用的是开源的 Red5 服务器,貌似现在的直播也还用这个技术搭建视频服务器。怎么说呢?除了不支持直接从 Android 里直播之外,其他都挺好。那时为什么选用 Flex,就是因为 Flex 里面提供了现成的直播接口,可以和 Red5 集成到一块儿。

最后直播和录播的功能都实现了,只是内部都没项目。只是作为研究,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个项目:沉降观测 App=====

后来公司接了个铁路沉降观测的项目,就是在高铁上测量铁轨的高程的。简单说就是高铁的铁轨由于自然原因,铁轨的自重,列车的碾压会形成一定的沉降。当沉降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对列车的运行造成风险,所以铁轨的高程需要定期测量,进行观测记录。

现在通用的水准仪,只能通过手动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的项目就是开发一个 App,通过 App 上的点击操作自动测量,自动读数并自动进行计算,省去人工记录和读数的麻烦,在测量过程中如果数据有误,还会进行报警。

出发点是不错的,但由于公司没人懂测绘业务,对于测量所用的水准仪也一无所知,所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当时项目是为了投标铁科院的,然后不懂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所以跟南方测绘也有合作(他们提供测试仪器和技术支持),试点的项目在郑徐铁路,所以为了一个项目跑了北京、广州和河南,去河南的时候项目组正好在兰考县,也就是焦裕禄的故乡,所以也算是踏着名人的足迹在干项目了。

项目最后貌似也烂尾了,因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公路交通的管理软件,去进军铁路行业,有种舍本逐末的感觉,但后面来看,老板还是挺有远见的,如果那时候这个项目干好了,后面我们省内建设的两三条高铁,可能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项目。只是干这种项目,没有熟悉相关业务的专家,没有资源,也没有技术积累,只是盲目地跟着铁科院的发文走,很难把项目做好的。

这个项目锻炼了我不少的能力,比如技术的问题怎么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向其他人求助,出差在外怎样一个人面对不确定因素等,但我还没等来它最终上线就走掉了。

=====投资理财=====

那时候刚毕业,有干劲,对于好多社会上的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都想尝试一下。投资理财,就是在工作之余学会的。看了有本书《小狗钱钱》之后,对理财有了点初步的认识,就开始买基金了。

当时有个事我特别的印象深刻,前台小姐姐知道我在买基金,正好她手头也有闲钱,就让我推荐她买基金。我给她推荐了几只基金,她没买,而是看着收益排行榜买了汇添富的移动互联,后来就大涨了。最后的收益比我还高,把我给郁闷了好几天,为什么我就没发现那么能涨的基金呢。

14 年前后最牛的基金是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混合,天天都在涨,因为涨得多所以也不敢买,专门挑一些觉得以后可能涨的来买,买了长盛电子信息和大摩多因子策略,涨了一些,小打小闹,没赚啥钱,不亏而已。15 年的时候,赎回了汇添富移动互联(后来我也跟着前台小姐姐买了),小赚了一笔,收益是 7800 多块。因为这两年的经历,觉得股市、理财也就那么回事,人就慢慢傲娇起来,胆子也开始变大了,这为我 2016 年的亏损埋下了伏笔。15 年投入了三万元买入中邮战略新兴、中海优质成长和融通领先成长三支基金,分别亏损 2000,5000 和 5300,可以说是非常惨痛的教训了,16 年底的时候都清仓了,后面就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那时候人单纯,对于投资也没什么概念,每天看看公众号,看看理财的书籍,就去买基金了。没有自己的策略和交易逻辑,也没经过市场的考验,都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被割韭菜太正常了。

=====文化生活=====

文化方面,在大学里的时候接触到罗辑思维,特别崇拜罗胖,感觉罗胖特别有想法。每天都会在起床洗漱的时候,听罗胖的每天 60 秒,然后周末还会追他在优酷上出品的视频。当时的罗辑思维就特别地纯正,靠会员制养活公司,做的视频,文章都是免费,干货特别多。然后还会在蜻蜓 fm 上听单田芳的《白眉大侠》,大铭的《大铭脱口秀》,前者是相声,后者是脱口秀,前者侠肝义胆,后者幽默风趣,陪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那时候优酷风头正劲,上面涌现了很多有自媒体意识的组织,我比较喜欢的有司文痞子,净搁着里乱了的河南腔,还有大球小珠讲的世界杯,有几期讲得特别好,单凭女主播说足球这个话题就挺有得聊的;然后还有《梦想与现实》,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真实对照了,连喊观众扫码关注的片段都那么地有趣。

那时候小米还很火,要买小米的手机需要预约抢购,讨论苹果手机的人并不多,因为身边用得起 iPhone 的人也少,说道 iPhone 大家的一致话题就是探讨先卖哪个肾;华为的手机不温不火,我记得身边使用华为手机的同事只有一个,我不喜欢它方方正正的外观,感觉落到地上就容易摔坏了。我买了台 HTC 的 D816,屏幕特别地大,然后又轻薄,那时候 HTC 还没有凉,拍得照片质量马马虎虎,和三星效果比起来,则逊色不少。

这个时候的我吧,没什么大的理想信念,每天工作看书思考,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什么,以及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是单纯地活着,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周末家里人催婚催考公务员,经常和他们吵架。单身,也没人爱,住着亲戚的房子,除了上班地点有点远和家里人关系一般之外,其他的倒还不错。

6885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48 条回复
grofis
2020-05-31 12:04:11 +08:00
grofis
2020-05-31 12:06:01 +08:00
MarkLeeyun
2020-05-31 17:22:24 +08:00
期待你的后续文章啊。
grofis
2020-06-01 15:11:50 +08:00
@zepc007 对的 我在学习大家提供的经验 然后会对成文进行一定的修改 力图在保持真实的前提下 让文章更好看。
Ahian
2020-06-02 07:33:37 +08:00
可惜了
grofis
2020-06-04 08:34:51 +08:00
@blackboom 疫情 让大家更宅了
hanzichi
2020-06-09 15:47:26 +08:00
想看楼主感情生活😄
grofis
2020-06-16 08:20:11 +08:00
@hanzichi 与主题无关咯 中篇中有提到一点。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67648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