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ePPT @
xy2020 @
jaygood 勉强算个吃货,就回个长一点的。
北京确实汇聚了各地的餐饮,而且很多是精品,可以做到非常正宗。
而我理解 lz 的语境,所谓的“美食荒漠”,是指 ----日常生活----中,无法吃到或者便利找到合理价格区间(人均 50 以内)的多样化的“美食”,而在平价(人均 200 以内)餐饮中,普遍被各种连锁、网红店充斥,除了烤鸭以外特色好吃的店不多,这点其实不用辩驳,基本上是整体在京非北京人群的共识了。
北京普通人的餐饮,基本上就是盖饭、清真拉面、小份菜(宫保鸡丁为首等等)覆盖了大部分情况,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本地知名小吃口味略重,非北京人可能完全无法接受,外地小吃普及度非常低。整体来说,选择范围比较窄,所以这个角度,我觉得称之为“美食荒漠”倒是不过分。
举例对比几类不同城市(排除商圈、商城内商家)
一线上海:遍地便利店(居民区 20 米一家,办公区 50-100 米),通常提供各类冷热餐饮服务,味道还都不错;本地化的各类汤包店、老面馆、各类快餐(居民区 10 米一家,办公区 100 米),上过舌尖的一家汤包店还是那个小门脸,价格十来块一笼,开了几十年的黄鱼面,一直没换过位置;
同样汇聚全球餐饮精品,但是价格宽容度从人均几十到上万基本“无级变速”,各种类各档次都能找到不少非常好的店。
二线武汉:以小吃闻名,各式各样本地小吃,豆皮、热干面、米酒等等;同时位于平原腹地、长江流域核心,各类食材资源都特别丰富,武昌鱼、刁子鱼、菱角、藕带,很多都是出了这片地就吃不到或者不是一个味的。口味接受度广,品种特别多,虽然菜品地域多样性和精品度上比不过一线,胜在食材和做法的多样已经非常码头气和烟火气的城市风格,给人感觉就是选择特别多。
三线厦门:海鲜不必多说,虽然在海滨城市算比较一般,但是酱油水做法突出食材,接受度高;各类闽南风情美食,结合台湾各类小吃、潮汕、客家菜也非常普遍正宗,价格也不高;和武汉类似,本地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本地和周边特色沙茶面、五香卷、泉州牛肉、面线糊等等,都是平民美食,经常会发现几十年的老年隐藏在一些知名街道如中山路等旁边的巷子里,很多老店也后来翻红,成了网红店里为数不多的味道很正而且有好料的“异端”。
对比发现,北京由于文化和地理位置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自己旧有饮食口味独特无法获得非本地人的喜爱,没有形成普适性的饮食文化,同时生活压力大,使得最便捷便利的快餐占据大部分空间。加上一直在“清理低端人口”,无法有效沉淀各类市井化的美食;另一方面,北京所有的食材乃至水源,都有极大的劣势,本身在资质上就不具备形成美食的条件,上海、武汉、厦门乃至全国各类知名美食城市如四川、重庆、云南、西北,或者依山傍水物资丰饶、或者有独特的畜牧、养殖天然条件。使得饮食种类和方式多样化的成本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