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ictos #32
算了,我直接列单子吧:
假设 A 物品,价值 10 元;
B 、C 物品,价值 10 万元
D 物品,与 B 物品长得非常像,但实际价值 5 万元。
情况 1:
用户期望购买 A 物品,查看 A 物品详情,下单支付时变为 B 物品,订单记录为 B 物品,实际发货为 B 物品:
正常用户在支付时就应当停止操作,即使真的昏了头,大概率可以通过合理途径找回。
情况 2:
用户期望购买 A 物品,查看 A 物品详情,下单支付时为 A 物品,但价格为 B 物品的 10 万元,订单记录为 B 物品,实际发货为 B 物品:
正常用户在支付时就应当停止操作,即使真的混了头,大概率可以通过合理途径找回。
情况 3:
用户期望购买 B 物品,查看 B 物品详情,下单支付时为 B 物品,且价格为 B 物品的 10 万元,订单记录为 A 物品,实际发货为 A 物品:
正常用户在查看订单记录或收货时会发现问题,这属于显失公平的情况,大概率可以通过合理途径找回。
情况 4:
用户期望购买 B 物品,查看 B 物品详情,下单支付时为 B 物品,订单记录为 C 物品,实际发货为 C 物品:
平台这么干的意义是什么?
情况 5:
用户期望购买 B 物品,查看 B 物品详情,下单支付时为 B 物品,且价格为 B 物品的 10 万元,订单记录为 B 物品,实际发货为 D 物品:
这就是典型的假冒伪劣情况,在各类电商平台上都能看到,由于订单记录为 B 物品,一般维权难度不大。
情况 6:
用户期望购买 B 物品,查看 B 物品详情,下单支付时为 B 物品,且价格为 B 物品的 10 万元,订单记录为 D 物品,实际发货为 D 物品:
这就是典型的假冒伪劣情况,同时平台深度参与售假,问题是,平台这样做的获利,是否能填补自身的商誉损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