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ziss 我觉得我自己是有血的教训,所以很想多说几句。
楼上有几位同学 argue 说也有成都甚至石河子大学的同学去北京实习、工作,以此证明城市的差距并不是绝对的。这种反例没太大参考意义,这件事本身不是 1 和 0 的二元关系,而是数量、难易程度的关系。有多少成都院校毕业的能去北京实习的?难度有多大?如 @
binux 所说,北京的能大三大四每周去实习 3-4 天,成都的可以吗?
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是:当年也是因为听从家里人的建议,优先选了专业,去了同济的世界前 10 专业。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完全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想转行的时候发现,其实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学校、不知道专业。我当年如果去交大、复旦(分数是绝对足够的),转行的时候很可能轻松很多——你要理解,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懒得花时间去了解你同济 xx 专业的世界排名,人家的既有认知就是交大更牛逼。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侄子以后想干点其他行当的实习和工作,如果在成都:
首先,机会上就少了很多(投行、咨询、律所、互联网、地产等)——在北京,你侄子可以努努力,也未必进不了国际咨询公司实习,但是在成都,至少概率上就下降了。
其次,假设我是麦肯锡北京 Office 的 partner,同时有两个 candidates,一个是成电、一个是北邮,我作为非计算机背景的人,很可能压根儿就没听说过成电,但是我绝对知道北邮。如果我需要去赌这俩人谁更有潜力(招聘实习生的目标),那我绝对会押宝北邮这个学生(假设其他变量一致)。为什么?因为北邮的学生每天在北京接收到的社会信息、了解到的最新商业模式等,跟我麦肯锡的理解更加接近,他的批判思考能力、拥抱新知识 /新商业模式的能力,我觉得会大概率打败这个成电的 candidate (当然,这不是绝对,但是是概率问题)。
最后,在报考志愿的这个事情上,千万千万要给自己(你侄子 in this case )留足退路,因为大学期间有太多的变量了( e.g.不喜欢本专业、甚至不喜欢这个社会 /国家),你侄子还有太多的可塑性了,你能建议的就是让他给自己留足充分的退路——北京留的退路(其他机会)明显多多了。在 18 岁的时候给自己未来 30 年不留退路(或者 少留退路)真的是非常糟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