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key
2022-03-21 19:33:46 +08:00
几年前看过《人生七年》,同时也看过《少年时代》。《人生七年》使我非常震撼,因为它仅仅用十几个小时便将人的一生展现了出来,对于所有其他人,这可能是一个关于怎样度过一生的很好的参考。虽然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似乎在于阶级的固化和跃迁,但我在观看时并没有将此牢记于心,相反,我更感兴趣的是每个主角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在不同生命时期的思想。所有主人公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家庭的看重,即使这种重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发现了以上两点(阶级固化和家庭本位),甚至还有其他许多点,但我想表达的是,这也许只是幸存者偏差,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地就先入为主地持有相同思想,那么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很难有的放矢。楼主的最终问题应该是 [如何长远改善生活质量] ,但我认为这还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可能是 [如何保持幸福] 。对于前者,我认为隐含了对物质的强调,而金钱在商业社会里能给予物质最大的自由度,所以获得足够多的金钱十分重要,借助的手段可能是聪明的头脑或者勤奋与运气的结合。对于后者,我倒认为重点不在于外物,而在于自身,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外物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 [他人] 这种特殊的外物,如果将自己的幸福依赖于此,那么这种幸福也就变得不确定且难以持久。例如,你十分爱你的妻子,那么倘若你的妻子出轨或者发生消极意外,你的幸福则荡然无存。此外,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随着不断获取幸福,感受幸福的阈值也就不断提高,最终只会导致努力追着夕阳跑,但从未抬头看夕阳的本末倒置的尴尬境地。所以限制自己对外物的依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长久的幸福。由此对后者的论证推翻了对前者的论证,即追求物质不是维持幸福的根本。看到这里,一些人可能会开始质疑,但在质疑前请先审视自己是否存在幸存者偏差,以及自己是否保持了长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