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Solana
Give SOL to Copy Address
使用 SOL 向 GeruzoniAnsasu 打赏,数额会 100% 进入 GeruzoniAnsasu 的钱包。
 GeruzoniAnsasu 最近的时间轴更新
GeruzoniAnsasu

GeruzoniAnsasu

V2EX 第 153649 号会员,加入于 2015-12-31 11:52:50 +08:00
11 G 19 S 42 B
根据 GeruzoniAnsasu 的设置,主题列表只有在你登录之后才可查看
二手交易 相关的信息,包括已关闭的交易,不会被隐藏
GeruzoniAnsasu 最近回复了
6 小时 46 分钟前
回复了 livib 创建的主题 奇思妙想 如何设计一个支持高强度对线的社区
规范的打擂台和高强度对线完全是两个方向。OP 可能不太观察人们回复。


刺激人高强度对线的方法:

1. 允许匿名
2. 消息通知
3. 便捷快速的上下文索引,比如无限链式引用、过滤、楼内回复等
4. 培养阴阳怪气的社区氛围,比如首页长时间置顶一些争议事件、人身攻击


你考虑的视觉元素都会拖慢 「一上线就看到红字新消息回复-点进去预览显示有匿名傻逼在骂我-迫不及待点进原主题-快速精准地定位到骂我的人的回复下面,屏幕正中央这个傻逼的观点一览无余,输入框闪烁的光标正在鼓舞我喷回去」 的反馈路径。




而且,要煽动人对喷,当然不能把双方信息整体原貌都投送出来,这样第三方第一眼看到双方各执一词马上会进行辩证思考,然后他只要稍微理性一点就不会介入了。你必须在每个帖子的预览部分就断章取义地只显示某一个观点,比如「「华为和小米的造车能力到底谁强」……………… 小米颠覆手机市场逻辑的时候,华为还在」

喏,这样人看到这个预览才会想点进去看看到底咋回事。
6 小时 59 分钟前
回复了 hangzhou202310 创建的主题 生活 等我们都走了,你一个人该怎么办?
@0x535 回避问题罢了




我考虑过这个问题。
人是有社会关系的,就算父母全都离去了,朋友们也都还在;就算朋友不多,当社会的孤寡老人足够多的时候,这一代也足够有能力成立自己的互助群体——其实现在也不少,大把老年旅行团呢不是。



但是,
无论哪种都没有自己的子女来得可靠。 你父母是对的。
16 小时 48 分钟前
回复了 canteon 创建的主题 SSH Mac 上找不到能替代 MobaXterm 的 SSH 工具,求推荐!
并非并非,以前的帖子早就有过结论,没有能完全迁移习惯操作的替代品。


另外,mac 是个特殊桌面环境的 POSIX 系统。 批量任务会选择直接写脚本解决,写完甚至都不一定保存直接扔掉那种。
「帮我写一个脚本,读取本目录下的 files.txt 文件作为待上传文件列表,上传到 servers.txt 指定的服务器中,格式为……」
3 天前
回复了 Wenwener 创建的主题 互联网 以后外星人攻打地球先瞄准 CloudFlare🤣
一想到这个案例又要被拿去当作什么赛博空间主权的案例就觉得一点也不好笑了
> 现代人的脑子在计算机面前连跟毛都比不上。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没搞清楚事情的本质:
不在于一个内容创作者做了什么,
而是
在一个信息随机游走的算法网络里,人脑根本没有能力抵御信息恶化的正反馈。

这个事件完全就是营销号拿原始信息全方位变造、加工、扭曲,然后用推荐算法不断放大人们隐性期望的结果。人脑对熟悉的信息敏感度会下降,本来生物就是这么设计的,用于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但是这个生物特性放到现代社会反而导致人们对平常行为、正常信息不敢兴趣,越是挑战道德、能引发自身防御反应的信息越会关注并警戒。这个特性会导致信息随机加工时被不断负向正反馈加速,最终变成谁都讨厌但就是泛滥的结果。


一句话: 人喜欢吃屎闹麻了
我赞同,不过差点意思。根本错误(以及楼里大多数的反对观点都一样)在于把生育抚养这些事当成了一个独立理性个体的经济决策。但

1. 人都不是独立理性个体
2. 生育抚养也不只是经济决策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 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其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要比个人强得多。这应该不用讨论吧?+再分配路径,+生产者,+消费者,+储蓄量,+情感连接,+社会关系 ……别的不说,看看同收入水平的双职工家庭 vs 个人,实现高资产配置的比例哪个高?

从封建到资本历史亦有记载:圣贤垂名青史不过一代,家族统治控制的经济和生产资料可以持续几百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成家庭本来就是客观局部最优的统计趋势,并不受个体短期倾向影响。


但上述结论有个 bug ,就是「家庭」这个概念是个 pseudo 定义,并没有包含实现路径;于是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些家庭的定义,以便让个体能够向家庭转化。那么这就可以回到最开始的两个陈述了:

1. 人都不是独立理性个体 —— 所以会自发地寻找信任与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存在价值 bias ,所以人不会做完全理性的选择,而是倾向于维持亲密关系。
2. 生育抚养包含着大量的人性特征特质 —— 责任感、遗憾与修复、希望、成就、意志传承、冲动、人生重启 ……任何一个理由都有概率促成生育。

此时假如我们把家庭定义为这两个要求的满足,我们就得到了如下命题:


「假如一个团体能实现亲密关系的维持,你有意愿把资源倾向于这种关系而不是均衡随机地分配给任意社会关系,同时这个团体又能实现特定人性需求的满足,那么让这个团体成为家庭,它的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比个体强得多。」


这其实是婚姻本身最纯粹的动机。这很重要,因为接下来对于为什么多子女会更好的证明很短,但必须以这个定义和动机为前提。如果只把家庭视为财产的重新组合或经济联盟,不考虑人性成分的话,根本不存在生育的理由 —— 财产总量一定,分配人当然越少越好。但如果承认了上述动机,那么:

- 如果我多一个子女,我的人性需求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吗?
- 我的亲密关系能更稳固吗?
- 我能收获更多的生产力吗?
- WHY NOT ?

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一个“好”的家庭里,总是存在生育动机的」。接下来最后一步是证明多比少好。假如此时要再回到人数 vs 社会性的讨论,那么最终结论仍然是发散的。但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让证明递归:

我们考虑「生育多少个孩子能让「好的家庭」更「好」呢?」 —— 那几乎不需要探讨和深度思考:独生子女更孤僻,两三个孩子刚好,四五个照顾不过来容易重新让「家庭」的概念崩析。

所以最终整理一下:

1. 基于纯粹婚姻动机结成的家庭在社会上总是更强大;
2. 基于纯粹婚姻动机结成的家庭,(在其它方面都在容限水平内)总是两三个孩子要比独生子女好。

从我这个观点的视角来看,家庭单位是随一切社会因素协变的,无论社会现状如何,总是不影响结成家庭的动机,子女数量只与家庭质量有关,而家庭质量又只与人性有关,所以子女数量总是等于人性最优期望的演化。

放到现实社会,假如一个婚姻单位的「家庭性」越强,那么我的观点越能成立,反之如果双方都压根不承认「家庭」的概念/观念,那我所有的推导都站不住脚。

幸运的是,目前人们还能一定程度地决定这点。
怎么评?冲浪少了,没意识到老中是全世界最会倒卖东西的族群。

邀请码、排队顺号、用户名、早期用户权益、甚至「运气」—— 都能卖。
bro 以为的「量子纠缠用于通信」: 虚空传送门
物理的量子纠缠:「两个粒子的波函数是 a1a2,其中一个粒子波函数坍缩后我发现是 a1,那么另一个无需测量必定是 a2 」
通信领域的「量子 xx 」: 更强的加密
关于   ·   帮助文档   ·   自助推广系统   ·   博客   ·   API   ·   FAQ   ·   Solana   ·   2742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18ms · UTC 03:36 · PVG 11:36 · LAX 19:36 · JFK 22:3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