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hPNArldx71Vdrf2guQVVCQ
使用 Claude Code 打造你的 AI 团队 (类似 Devin)
先把话说明白:这篇是踩坑复盘,不是“技术白皮书”。我从 Kiro 的 spec/space 到把它们拼成 workflow ,又一路换成 requirements-pilot ,最后落在 bmad-pilot 。中间爽点和雷点都写在这——不兜圈子。
路线回顾:从 Kiro space 到“流水线梦碎”
- 起点:我先是用 Kiro 的 space/spec ,把一句话生成“很专业”的文档,看起来气势很足。
- 升级:我把这些文档拼到一个 workflow 上,想要“一键流转:requirements → design → tasks → code”。
- 现实:好看,不好用。线性长闭环,问题都在后面才爆。为了让文档看起来完整,工程被撕成一地碎片——这和我在《 SPEC 别再装了…》里说的是一回事:专业废纸+缝合怪。
转向:requirements-pilot = vibe coding pipeline
- 我把路子改成“先确认,后开干”。
- 流程:AI 总结 → 打分 → 问你是否开始 → 你说“上” → 它自动 generate → code → review → testing 。
- 体验:顺滑。确认过口径,直接上手,短闭环,不内耗。
- 痛点:文档不够“专业”。可以交付,但当项目变复杂(跨模块、多人协作、需要约束与兼容性),就会缺统一口径与可追溯的“专业文档”。
升级:bmad-pilot = 让“一个团队”为你工作
于是我基于 BMAD-METHOD 做了 bmad-pilot:把“确认后开干”的顺滑,和“专业文档与角色分工”的秩序,合在一条流水线上。
-
角色不是摆设:
- PO 写清楚“为了啥、做到啥、什么不做”;
- Architect 把“能跑通”的约束与边界放在前面;
- SM 排出顺序化的垂直切片;
- Dev/QA 作为一组跑完实现与验证;
- 需要 Analyst/UX 时再加,不强行。
-
产物不是 PPT:
- PRD = 做事用的文档( Goals/FR/NFR/Epic/Story/AC + OUT OF SCOPE );
- 架构 = 决策用的约束(依赖、兼容、迁移/回滚、观测);
- 故事 = 端到端切片(能看到结果的那种)。
- 体验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默契的“小团队”在替你干活,节奏是稳的,结果是可见的。
为什么 workflow 不行,而 bmad-pilot 行?
- workflow 求“自动”,把不确定性藏在后面;
- bmad-pilot 求“确定”,把决策前置,然后自动化可自动化的那段;
- 一个假装自动化,一个是真正减少返工。
怎么用
-
复杂事(跨模块/有集成/多人协作):
/bmad-pilot "实现企业级用户管理系统,支持 RBAC 权限控制和 LDAP 集成"
- 如果你已经拍好架构口径:
/bmad-pilot "高性能 API 网关" --direct-dev
- 小需求与修复:
/requirements-pilot "新增登录失败的节流与告警"
- 指定只要几位“队友”:
/bmad-pilot "创建认证中间件" --agents=architect,dev,qa
提示:别一次性把所有角色全开。先跑最短链路,把第一条用户路径打通,再扩。
一天跑通:从 0 到第一条可用功能
- 目标对齐
- bmad-po 产出精简 PRD:3–5 个 Goals ,5–10 个 FR/NFR ,1 个 Epic + 3–6 个顺序故事,列清楚 OUT OF SCOPE 。
- 技术约束
- bmad-architect 把“能跑通”的约束写前面:运行时、数据源、集成边界、鉴权、日志、测试策略。
- 切故事
- 垂直切片:从入口走到结果,有可见产物( API/页面/日志/脚本)。
- 执行
- /bmad-pilot --direct-dev 或 /requirements-pilot 进入 SM→Dev→QA ;
- Dev 给变更清单+测试全绿; QA 以“高级开发者”的标准把它改到顺眼再标 Done 。
- 复盘
- 看三件事:Lead Time 、返工率、缺陷密度;
- 把无用的话删掉,文档只留“对下一条故事有用”的信息。
规范,但只服务“能落地”
- PRD 不是背景论文:保留 Goals/FR/NFR/Epic/Story/AC ,删赘述;
- 架构不是画图比赛:写约束/依赖/兼容/迁移回滚/观测;
- 故事不是 TODO:每条都要有可验证产物。
什么时候用哪条链
-
/requirements-pilot:
- 小事、修复、边角料;
- 你要快、要顺;
- generate→code→review→testing 一口气。
-
/bmad-pilot:
- 跨模块/多人协作/有外部依赖;
- 需要统一口径、减少返工;
- 用 --direct-dev 或 --skip-tests 按场景裁剪。
落地检查清单(临上之前过一遍)
配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exll/myclaude
mkdir -p ~/.claude/{commands,agents}
cp -R myclaude/commands/* ~/.claude/commands/
cp -R myclaude/agents/* ~/.claude/agents/
最后想说
我试过把东西“自动化到飞起”,也试过“先把话说清楚再干”。后者更诚实,也更稳。requirements-pilot 让人顺手,bmad-pilot 让人安心。前者像一把趁手的小刀,后者是一整套手术器械——对得上场景,才是真的爽。
注:在 IDE 阶段把 docs/prd.md 与 docs/architecture.md 分片到 docs/prd/ 与 docs/architecture/,方便 SM/Dev/QA 用小上下文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