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漂到郑漂:我用“最小成本创业”,还清房贷、拥抱家庭
30 岁那年,我站在上海的写字楼里,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第一次认真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彼时的我,拿着在旁人看来还算体面的工资,却要面对高到令人窒息的房价——努力十年,或许连个像样的首付都凑不齐。更让我焦虑的是,忙碌的工作填满了生活,别说找对象组建家庭,就连好好吃一顿饭、和朋友聊聊天都成了奢望。“人生不能只围着工作转”,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心里悄悄发了芽。
权衡再三,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上海,回到郑州。
刚回郑州时,我先试着找过本地的工作机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薪资远低于上海,大小周的工作模式、莫名的试岗期,都让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既然打工找不到合适的方向,不如试试自己擅长的领域——技术外包。毕竟在上海工作时,我就没闲着,一直悄悄积累外包项目资源,这或许是条可行的路。
就这样,我踏上了全职做外包的路。幸运的是,之前积累的长期合作项目给了我关键的缓冲期,不用为“下一顿饭在哪”焦虑,能安心打磨服务、拓展业务。我没急着扩大规模,而是坚持“最小成本创业”:先从熟悉的项目做起,把每一个合作都做到极致,慢慢积累口碑。
随着业务逐渐稳定,我开始思考如何突破瓶颈。一方面,我不断挖掘新项目,不让自己局限在固定的合作里;另一方面,我主动扩展业务方向——尝试远程办公模式降低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提升效率,还和做品牌、运营的伙伴合作,把单一的技术外包,变成更全面的服务方案。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抓高价值”。不再盲目接低利润的小项目,而是聚焦高利润需求,甚至在合适的合作里,用技术能力换取部分股份,让收入结构从“单一服务费”变得更立体。
日子一天天过去,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公司的业务越来越稳,收入不仅没因为离开上海而降低,反而比之前在上海的大公司还高了不少;攒下的钱足够还清房贷,不用再被月供压得喘不过气;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另一半,有了可爱的孩子,每天能按时回家陪家人吃饭,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终于过上了“工作、家庭、生活能平衡”的日子,银行账户里也渐渐有了存款。
有人问我,创业最难的是什么?我总说,是“开始的勇气”和“控制成本的理智”。不用等万事俱备,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用最小的成本先跑起来,或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现在的我,依然在打磨自己的小事业,也期待能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无论是各行各业的创业者,还是对生活有想法的人,或许一次交流,就能碰撞出全新的可能。毕竟人生的精彩,从来都不止一种答案。
1
N9f8Pmek6m8iRWYe 2 天前
有点故事会味道,AI?
|
2
l107868382 2 天前
满满的 AI 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