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rvon 2019-04-08 18:07:16 +08:00
想法挺好的!怎么减少 UI/UE 的重复工作量才是大问题。
|
2
treelion OP |
3
fenx 2019-04-10 11:09:11 +08:00
之前有在 Medium 看过类似文章,Designing for Gen Z 比较多一些,有些作者会从 Annie E. Casey Foundation 那里观察数据。现有例子比较明显的比如那个调整字号大小。如果细想的话,从对颜色的 saturation 和 brightness、动画的覆盖程度、达成目标的形式等等都会有一个曲线的吧。
|
4
treelion OP @fenx 感谢你的分享。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单独结合的研究价值不大,或是业内还没吹起这股风潮,我这两天为此看了百来篇论文,发现国内还真没有做这方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心理学对非特定媒介的单因素研究还是有很多现成的理论的,如果能结合进网页就好。 毕竟光靠设计者在小范围内试验得到的结论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
5
zhzyif 2019-04-10 16:03:56 +08:00
如果做调查统计的话注意力大小怎么量化的?
|
6
fenx 2019-04-10 17:58:56 +08:00
@treelion !我还没到翻论文的地步,感觉自己不配交流了()
以自己狭隘的视野来看的话,现有的互联网设计与心理学的交集一定程度上可满足 /辅助大多需求到设计的实现,而且知识来源都离不开那几名作者写的那几本书,一个格式塔就养活了多少专栏作者(?) 一些单因素研究的话,不知道前几年网页设计里的 F-Pattern 算不算 https://uxplanet.org/f-shaped-pattern-for-reading-content-80af79cd3394,文章里也顺便说明了楼上所提出的注意力量化问题。不过 NNG 这种独立的组织还是比较难对比的,很多都是由测试结果出发得出适应自己产品的调研结论,Netflix Technology Blog 里的一些内容就非常明显。 我是非科班出身,不知道设计专业大学研究生会不会做这些东西。自己感觉还是对设计师科学素质要有一定保证这一点就比较难凑齐,如果真能搞起来小范围调研的话,用随机分配去掉一些偶然性加上迭代验证我觉得还是会有一定产出收货的。至于同行评审什么的,这路也挺长的。 |
8
treelion OP @fenx 如果是普通 web 和 app 确实是已经够用了。但是我有看到一个之前在美国微软后来去浙大读博的工程师(?)专门讨论过现有的 UX/UE 研究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智能产品的设计需求。233333
反正就确实路挺长,现在还处于混沌期 |
9
hikoming 2019-04-11 13:32:32 +08:00
年龄只是认知差别的一部分,学识,地域,性别,性格,都对认知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