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her
2017-03-19 14:51:59 +08:00
推广普通话的国家的战略意义重大,就和秦统一文字和度量一样,是加强国家执政效率、经济流通的重要手段。
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方言边缘化是正常的。毕竟方便交流的普通话有义务教育、电视等富媒体内容加成。
目前学术上面对方言的研究不仅仅是训诂学、语言发音这类的,每一门方言的词语里面都记载着对应群体的迁移史,我知道的就有根据方言中的词语与其它方言借用的比例,推测持有此门方言的群体大致迁入的时间以及在迁移过程中可能与其他方言群体交流的程度。这对研究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是有帮助的。
方言和传说是流动的史书,边缘化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门方言真的消逝了,那这个方言对应的群体过往的历史可能就少了一个追溯的渠道。
比如非洲布须曼人( Bushmen ),他们独有的吸气式发音绝对是对人类语言发展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如果现代化将掌握这些语言的群体全部转化成持英语发音的群体,几代之后,人类可能就会忘了这个语言曾经存在过,这个群体过往的历史也会随着现代化进程被遗忘,最多只能根据 DNA 的序列进行人种方面的分析,这个群体曾经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信息则很难追溯了。
建国初期为了分析民族迁移的过程,有一个方式就是分析方言的发音、词语之间的借用比率,根据民族传说去配合史料记载,找寻一个民族的原住地以及迁移路线。
国内目前对方言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很难理解,持有方言是落后文化,要让方言随现代化进程消逝这种想法的人挺多的。如果这样,那解放初为各个无文字的民族制定标准音标和文字的语言学者付出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方言会边缘化,但是如果可以调整对方言的态度,不要以落后文化必须要淘汰的态度去处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争议,给后世的人保留一点追溯群体过往历史的渠道,总不算什么坏事。
我就举个方言融入普通话的词语例子:
“漏风” 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原先是干燥物体,在包装密封性不够的情况下,受潮之后出现的一种松软、甚至粘稠的状态。但不是发霉或者变质。
在正常交流的时候常用的方式:
这包饼干漏风了。意思是这包饼干拆包装之后,受潮松软了,咬在嘴里没有酥脆的感觉。
这包糖 /盐漏风了。意思是这包糖 /盐虽然包起来了,但是因为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变得粘稠甚至融化的情况。
这个词语在闽南语系的聚集地还有东南亚很多国家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