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了一下古籍,发现很多我们背的著名的古诗词和原著都不太一样

2023-08-13 12:02:27 +08:00
 naminokoe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原著是: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第一句和第三句与我们背的都不一样。

我一共整理了 16 首著名的古诗词,详见此处

另外还发现很多李鬼,《夜宿山寺》不是李白写的,《画》不是王维写的,《清明》也不是杜牧写的,以后教小孩背诗可得注意一点。

711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分享发现
96 条回复
naminokoe
2023-08-13 12:56:44 +08:00
@villa2935 #19 有照片,见原文。
naminokoe
2023-08-13 12:58:05 +08:00
@Howlaind #20 现代文一个是篇幅长,第二个是有的涉及 zz ,所以不好讨论。
Leviathann
2023-08-13 12:58:36 +08:00
古来圣贤皆死尽
唯有饮者留其名
AppJun
2023-08-13 13:00:15 +08:00
像《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这种,其实从成书过程到后世流传,你真的很难说它们就是原始的。

《李太白集》属于一开始 10 卷然后各代修订到 30 卷。而且也有几个版本。

《杜工部集》也是参考了一堆诗集做出来的成果。

没有准确的 commit 记录的情况下,我个人建议放弃“原著”的概念。

指望教小孩一个“绝对正确”的内容,至少在文学上行不通的。
GabrielleBellamy
2023-08-13 13:03:44 +08:00
我也同意可能要更仔细地考虑“原著是”的想法,诗词可能就没有纯“原著”一说。考虑到古代信息传递能力,加上战乱,以讹传讹应该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加上它可能也属于文人的私人之物,在文人不出名的时候,当然不会对任何媒介,比如纸本多加保护,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如同中东宗教典籍那样完好的保存,毕竟诗集本来没有那样的权威色彩。我最近去了一次西林寺,西林寺里现在能看到的诗只有《题西林壁》,但是我想,当年在西林壁上的诗肯定不止那一首,一定还有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的佳作。

但是话说回来,因为信息传递困难,所以倒是反而生出了许多传奇,比如讨论一个两个字到底该怎么用,就是文人的爱好了。反过来说,我们可能也不应因为沉迷传奇,就忘记了它的因,而这个因可能是现代社会(或者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太能承受的。(个人感想哈哈哈)为什么呢?我很赞同上面有朋友说,“缺失的是古籍是有版本这个知识”。对于大众来说,历朝历代都想搞出一套唯一标准的文化,不管是受到传播还是大众心理不成熟的限制,大众可能也只能接受某一套。真正有文化意味着有能力和视野,看到一首诗生成然后流传的全过程,以及演变更迭的多版本。只是这或许能成为我们爱文化的理由,而无法构成对时代和社会的爱的理由。文人确实在意这些全局和细节,这才是他们安身立命之物,但大众在意的是能不能从有文化的东西里面分得某些所有人都可理解的感觉,他们也许更需要这个东西来为社会生活的认同做铺垫吧,所以会在意数量?会在意能不能有读后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有文化”其实意味着安身立命的东西变了,不再是可以推而广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泛泛而论,而是精专的是非差异,以及其中的美。反过来,在外的是非反而要取决于它内在的存在与否了。这让我想起尼采对于真正的“人”的那些论述。在几个字是与非的探究背后,其实有一个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追求的巨大鸿沟。而那个精专的审美,注定是无法被大众接受的,所以说它是现代社会不可承受的吧。

btw 突然发现博主的 blog 居然是之前参考过的,之前做系统修改大受启发,感谢!
heganyuliang
2023-08-13 13:03:58 +08:00
不少人可能出于自己教育背景和工作习惯的原因,觉得所有事都有一个最正确、最真实的“本源”或“事实”,然而这种想法在人文和一些社科领域是不成立的。具体到 op 这篇帖子,4 楼已经把原因解释得挺清楚了
Howlaind
2023-08-13 13:08:13 +08:00
引用一下别人的话

> “有关版本上的考证与争议,本来就是学界的本分,民众没必要过多纠缠。从大家接受的角度来说,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在学术上进一步深入。但从普及传统的角度来说,大家遵循通行的版本就好了。”
> 莫砺锋《〈 静夜思〉“日版更接近李白原文”说法不确》,《扬子晚报》 2009 年 2 月 13 日 A27 版
Howlaind
2023-08-13 13:09:10 +08:00
楼主的整理我还是很支持的
GabrielleBellamy
2023-08-13 13:16:30 +08:00
所以,不如探究一下,教科书的选择依据是什么?文集全编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现象层面上的文字差异就能得到解释。我看到 blog 里面有链接,做这样的讨论,挺有意思的。

只是这肯定只是现象上的解释,它依然无法解释,本体上的那个“是”的问题:哪个选词用字更好,或者更贴近作者最开始的选择。或许作者最开始的选择也不是最优的,后人修改令其更完整,这也是有可能的。(其实除了选词用字之外,怎么解释有的时候也是大问题,还有读音也是问题,例如《鸟鸣涧》的“桂花”如何解释的争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只能去感受细微的差别,体会不同用字在流传中的意涵变化。细节深处果然还有一个广大宏阔的时空呢。如果有什么想特别说的,就是我觉得这个感受不应该是个人分有文化的感受,而是个人在自然冲动之下体会到的精神景致,有点类似于“觉”的意思。如果能体会到这个图景的话,反过来再体会作者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字去描述,那便是有意思的事情了。

我最近去了一次庐山,在御碑亭观景台那里,第一次体会到了“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生”的感觉,原来云雾真的可以像从地上“生”出来一样。我也突然发现,以前西游记的动画或者传统绘画中对云的技法,似乎有了现实参照。
AppJun
2023-08-13 13:18:09 +08:00
像有些书籍被编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全称是《钦定四库全书》,虽然现在很多古籍能保存下来是依靠被编入《四库全书》。

但是“钦定”是什么概念,基本上就是这个名字的书的绝对权威绝对指定版本就是《四库全书》里的版本。

这相当于是什么样的存在,一本书,之前可能有好几个版本,然后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其他几个版本被直接丢弃掉了。而这些被丢弃掉的版本,可能就此消亡了,虽然解决了很多版本冲突,甚至去除了讹误比较大的版本,但是这种过程是一种不可逆的信息总量减少的过程。

更何况再转入一遍,也一般是有损的。


---

其实最核心还是古人写诗没有电脑没 git ,往往自己当场朗诵出来,然后民间口耳相传“哇,谁谁谁写了这个诗”争相传抄,书商可能直接拿来印刷流传。
Hayashikawa
2023-08-13 13:19:36 +08:00
villa2935
2023-08-13 13:24:47 +08:00
@naminokoe 挺细致,给你点个赞
hammy
2023-08-13 13:57:45 +08:00
这就是 [版本] 嘛
vtemp249
2023-08-13 14:06:25 +08:00
稍微搜了点资料,就立刻开始受迫害妄想而又自负地“独立思考”啦?

文献学训诂学方面的教授都是语文课本的编纂顾问,他们都没听你懂?
helloworldgo
2023-08-13 14:11:28 +08:00
不一样又有什么影响?无所吊谓
cairnechen
2023-08-13 14:19:12 +08:00
训诂学连门都没入的小鬼发言,喜欢和别人科普 [无毒不丈夫] 原文是 [无度不丈夫] 的就属于这种
sorakado
2023-08-13 14:21:27 +08:00
没有办法的事情,就连《圣经》这种西方世界的传播率第一的书籍还不是发现与死海古卷等等古卷存在不小的差异
yolee599
2023-08-13 14:25:09 +08:00
那又怎么样?不管对不对,考试就是按课本的来!
wonderfulcxm
2023-08-13 14:34:34 +08:00
可以去考据,如果你能证明你是对的话,课文也可能修改的,不像楼上说的好像专家就掌握了绝对真理似的。他们也可能犯错,况且这些东西本来就有争议,并非铁板一块。

我就记得初三的时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一个版本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下一年版本变成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我们读完初二暑假就去补习提前学了初三的课,用的是前一年的课本,后来新学期开始发新书,就发现改了。
river010
2023-08-13 14:35:39 +08:00
整理?什么版本,怎么沿革的?还就“原著”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www.v2ex.com/t/96485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