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GPT学习:在人际互动中我们争斗,往往不是为了"对错",而是为了守护自我认同与确认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 1. 面子与尊严:感到被轻视或形象受威胁,立刻触发防御。 2. 核心价值观:涉及信念与身份认同时,争斗成了护卫本能。 3. 情绪积压:长期小摩擦积累,在触发点瞬间爆发。 4. 群体效应:在公开场合或群体氛围里,更难退让。 5. 关系安全感:熟悉关系中,人反而更容易释放攻击。
向GPT学习:在人际互动中我们争斗,往往不是为了"对错",而是为了守护自我认同与确认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 1. 面子与尊严:感到被轻视或形象受威胁,立刻触发防御。 2. 核心价值观:涉及信念与身份认同时,争斗成了护卫本能。 3. 情绪积压:长期小摩擦积累,在触发点瞬间爆发。 4. 群体效应:在公开场合或群体氛围里,更难退让。 5. 关系安全感:熟悉关系中,人反而更容易释放攻击。
最近听了进击的巨人交响乐版之后,就卡在脑里了,时不时回响一下。啊,一部十年的动漫,都结束好几年了,还是这么有力量。 https://youtu.be/-L1UjOkGaQc
这个交响乐里没有的一首词曲唱皆顶级的《恶魔之子》没有收录,今天有点下雨,虽然听过了几百遍了,再听还是起了鸡皮疙瘩
僕らはなんて 矛盾ばっかなんだ 我们到底为什么 不停的这样矛盾啊 この言葉も 訳されれば 如果这些话 也被翻译了的话 本当の意味は伝わらない 真正的意思依然无法传达到 信じるのは その目を開いて 相信的只有 睁开双眼所看到的 触れた世界だけ 感受到的世界而已 ただただ生きるのは嫌だ 痛恨仅仅只是这样活着 世界は残酷だ それでも君を愛すよ 世界是很残酷 即便如此我也依然爱你
这次再次重新沉浸 Clubhouse,观察到有“话题性”的新人、有陈年老仇的一再重复、有还继续以往套路的房间、有动听迷人的歌声,一如既往是记忆中平常的 CH。来到这个周末,又有点很久没有的那种“想同时出现在多个房间”的感觉了
译文
“我们每个人都极度傲慢、自以为是,轻易嘲笑别人的‘幽灵’,却对自己内心的‘幽灵’同样无知、野蛮、迷信。”
这句话来自罗伯特·M·皮尔西格(Robert M. Pirsig)的经典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中的一段论述,探讨了我们对于“他者”与“自身”的看法偏差
这句话精炼地指出:我们常常自认为能够看穿、贬低他人的一种信念、偏见或隐性结构(这里称之为“幽灵”),却忽视了自己也被无形的幽灵所左右。言下之意并不是指真正的鬼魂,而是指那些我们身不自觉、内在附着的观念、信条与偏见。
或许,这并不是谁的错,而是两套系统在对话:一套以体验命名,另一套以符号运转。
技术像魔法,未被语言化只会让人敬而远之;反馈是手术刀,太利伤人,太钝使人缄默。
也许真正的断层在这里:我们渴望一次到位,却只能靠缓慢迭代,将寒冷说成可感的温度。
黑白之间并无绝对,对错常取决于处境与需要。与其急于评判,不如练习非暴力沟通:诚实表达与关切倾听,在具体情境中观察、理解与回应,这能扩大我们的“容错空间”,也让关系更有弹性。当我们能放下成见去倾听他人的人性共通处,批评也会变成服务彼此的机会。真正的成熟,是在坚持自我与接纳差异之间取得平衡,并以同情与责任感行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与倾听提醒了我这一点。
To DRY or not. 马斯克究竟有没有说过"十次尝试必有一次成功"并不重要。 Starship 的第十次发射,印证了: 重复之中,常常是错误; 偶尔,却是成功的唯一通道。
看推特网友说GPT5编程还不错,提到 Codex CLI,正好开有 ChatGPT Plus 版本,本地弄起,用了一下感觉很不错。赶紧多学习和练习。今天花了几十刀把 toome.eth 和 toome.sol 拿下了,AI 和 Web3,两手抓两手硬
这几年一直沉迷在 Clubhouse 里,遇到的一个同样翻越了GFW的小伙伴,利用技术上的熟悉,他为大家提供一些类似点歌和图片分享服务,这是他的页面 https://clubhouse.cybertron.studio
最近我玩过最有潜力想象空间的 App,Bitchat 是由 Twitter 联合创始人 Jack Dorsey 开发的去中心化近场群聊,基于蓝牙 Mesh,免服务器、免手机号与账号,离线也可组网,颇有 IRC 的自由感;最新一个版本推出基于 geohash 的位置频道,可在邻里到城市间聊天,或“瞬移”到任意区域并以一次性化名发言。(匿名交流能降低报复风险、鼓励表达与求助,但需用清晰规则与事实核查抑制骚扰与谣言)。更多见 bitchat https://bitchat.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