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sillydaddy  ›  全部回复第 18 页 / 共 123 页
回复总数  2443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123  
152 天前
回复了 sillydaddy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Cursor 开发的过程实录
@qq1147 确实是,agent 要跟它明确说先不要改。
@sentinelK 尤其是加上测试用例后效果更好。
@bbao 目前还没试过用 AI 搭框架,不过代码里很多基础的方案确实是 AI 提出候选方案然后我来选择的。
有一个高频质疑你好像没有回应:成本。

```
收入( Revenue / Sales )

├─ 减:销售成本( COGS )
│ └── 得到:毛利润( Gross Profit )

├─ 减:运营费用(管理、销售、研发等)
│ └── 得到:经营利润( Operating Profit )

├─ 减:利息、税收、投资损益等
│ └── 得到:净利润( Net Profit )
```

2024 年​​美团单均经营利润提升至 ​​1.4 元/单( 2022 年为 1.05 元/单, 2023 年 1.2/单)。
换句话说,一单外卖,不算扣税,美团股东能到手 1.4 元。
假如美团向商家和消费者收取了 30%费用,里面除了 1.4 元,都是成本:配送、客服履约、管理、销售、研发。
而扣完税之后的净利润率,大概 2%,也就是一单价格的 2%是给到美团股东的利润。


另外,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前一阵美国的编剧和演员工会,与影视制片人联盟间出现劳资纠纷,前者要求后者支付流媒体的重播费。
我很好奇这种怎么在线上达成妥协和合约。这肯定是要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名义去讨价还价的,各自为战不可能达成平衡。
而中国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有组织的情况出现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154 天前
回复了 kylebing 创建的主题 分享创造 小工具,概览一下你认识的单词
可以啊!这一屏是 500 个单词,6 屏就是 3000 个。够劲儿!
154 天前
回复了 gy0624ww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有没有权威一点的大模型评分对比网站
看一下这个(统计各家的 token 用量): https://openrouter.ai/rankings/programming?view=week
来自 v 站的帖子: /t/1128800
155 天前
回复了 ipangpang 创建的主题 远程工作 [远程工作] 三个 HC—Backend/SRE/APP
发个招聘,一点诚意也没有。
我来反驳一下。我不懂股票,但是我懂一些基本常识。

投资,无非就是从经济增长中分得一杯羹。自己不创造价值,但是把钱给到那些可以创造价值的人,分享收益。假设经济体平均增速是 5%,那么收益到 5%,就是分享到了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的超额收益,无非就是 2 种:
1 是零和博弈,你赚到的就是别人亏掉的,无疑是在赌博;
2 是你慧眼识珠找到了一个潜力股或者白马股,从而获得了远超平均的收益,但潜力股有风险,白马股有泡沫;

「自己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把钱给到那些可以创造价值的人,分享收益」隐含的其实是,虽然表面上你是在投资,但实际上你是在寻找那些产生更高价值的领域。

可是有多少人擅长这样做呢?仅仅靠一个爱阅读的爱好,就可以做到了?没有什么致胜法宝,容易得来的终究容易失去。
@cry0816 好像 Google 目前只开放给了科学研究人员。
@XerWandeRer 我数了一下白皮书的作者,大概 11 个人,相当于 11 个人做了一次「杂交」试验。轮子转得太快了。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不做一个这样的混水阀:
在舒适的温度区间,比如 40 度~50 度之间,转一定角度调节 10%的混水量,在其他区间,转相同角度调节 30%的混水量。这样可以更精细的调节洗澡时的水温区间。
楼上有几个强调他加入一些「他本人的见解」,而不仅仅是「分享发现」。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说法!
他自己整理这份周刊的目标,就是因为他「觉得」追踪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握住机会。这份周刊的产生自身就表达了某种他的观点。

我对他的 2 个观点印象比较深,1 是「卖时间不如卖产品」,2 是「拥有收入不如拥有资产」,这 2 个观点其实比较相似。它们乍一看会非常吸引人,让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经过深入分析后,才会发现有些偏颇。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发现的过程,而恰恰是他的观点,让人经历大悟、反思、大醒。

所以,我不认为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什么问题。如果这些观点不值一驳,那么早就没人去看他的周刊了,恰恰是这些观点确实能给人带来启发,大家才会去看。一个没有附加个性观点的周刊,在我看来,远不如有作者自己观点的吸引人。
159 天前
回复了 rizon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这么个 vibe coding ?! 无法理解的迷惑行为
@yidinghe OP 的意思是删除第 2 行代码后,还需要第 3 行的函数改为调用 a 变量,而不是 a_1 。如果说实习生的意思是删了再重写 fun1 ,但是 OP 已经明确说了不需要调用 fun1 。配合后面 OP 说的他们连自己写的代码都讲述不出来,估计八成是用 AI 写的。
159 天前
回复了 rizon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这么个 vibe coding ?! 无法理解的迷惑行为
OP 估计够郁闷的。即使用 AI ,自己也要理解代码啊。就这样他们能交付代码吗?
我感觉是因为编程是可以**低成本验证**的:

**验证**:
AI 可以自己将编写的代码,在测试环境编译、运行,然后 AI 自己也可以确认结果是否正确。这里的正确性分为 2 种,一种是编译出错、运行崩溃这种,另一种是不符合用户需求,比如组件位置不对、点击后切换的界面不对。这些东西,即使是人,也不能保证一次编码就可以搞定。AI 当然也不能。但是,它可以根据出错的信息,去调试对应的代码!然后再运行,再继续。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需要的人工介入非常少。因为它可以听懂自然语言,把关键的需求用自然语言描述就可以。像是组件位置不对、切换后的页面不对、API 返回的数据不对,这些甚至都不用人去告诉它就可以自己验证、判断。换句话说,我们只需要用自然语言给他很少的指令,它就可以全自动运行。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让 AI 自己去调试代码,它能不能搞定!我相信 2 ,3 年内肯定可以。

**低成本**:
上面的闭环,都是发生在计算机环境、测试环境中的;而且测试完成后,可以很容易部署到真实环境,几乎无差别。成本极低。


试想一下,其他哪个领域可以做到上述的低成本验证呢?
医疗。AI 提出一些治疗方案,怎么验证它说的是不是对的?或者给专家评估,或者实际测试。这些成本非常高。
同样的,教育、工业、建筑,这些领域都很难低成本验证。注意是低成本的。
动画、视频这些,都有很多主观的标准。你让 AI 生成一个图片视频,怎么评估它是不是符合生成的要求呢?很难自动化。而且目前的 AI 好像也无法做到很精确的生成图片和视频。

我感觉编程对于 AI 来说,是自带飞轮效应的。这也是为什么都拼命挤到编程代理这个赛道上。很可悲。
非常有意思,我决定去试一下。
@catazshadow 我问你敢不敢赌?别顾左右而言他啊。敢就赌,不敢就承认自己对自己的话都没有信心。
而且标准很明确,而且赌注的金额你可以自己定!

不敢赌,以后就别大放厥词!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catazshadow 楼主,你口口声声说 LLM 没有智能,只是统计学鹦鹉。那什么才是你的标准呢?

口说无凭,我最喜欢的就是用真金白银说话,这么着,我划一个道儿,看你敢不敢接:

我跟你赌 10 万块钱,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3 年内,基于 LLM 的编程能力能达到或超过你的水平。

这个也很容易验证,给定任何一个软件的实现需求,双方(LLM 和 OP)作为程序员,去接受需求、并提出关于需求的疑问、然后开发、测试、部署。可以查询 Google 等资料,但是不允许问其他的 AI 。需求提出方、疑问解答方、验收方,都是相同的人类。

这样的水平你觉得算是有智能吗?我敢跟你赌 10 万块!!你敢吗?
@coefuqin 另外,别拿你学的那些书本知识在这儿显摆,我用常识和推理就能打败你。你强的话,回答一下#60 楼我提出的问题,可别在这儿猪鼻子插大葱,自个儿给自个儿抬轿。
@coefuqin 保姆也是从婴儿长大的啊,婴儿接收的数据量有多少,你告诉我!而且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去初始训练一个基底模型啊。人类用很少的经验就能学到东西,AI 没有做到这样,但这不意味着 AI 没有智能!这个逻辑根本就不通。谁也没说现在的 LLM 就是完备的,我还会说 LLM 没有自主意识呢!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123  
关于   ·   帮助文档   ·   自助推广系统   ·   博客   ·   API   ·   FAQ   ·   Solana   ·   5783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39ms · UTC 06:11 · PVG 14:11 · LAX 23:11 · JFK 02:1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